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传统农贸市场改造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源源   2018-01-30 10:00:00
在中国南京网1月12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关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集中于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 90.35% ) 、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92.98% ) 、稳定价格。负责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的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菜篮子”的重要一环,农贸市场具有民生性、公益性,为增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力、更好地保障市场供应、满足民生需求,各区政府在农贸市场管理机制体制上正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是保障民计民生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报记者 张源源 本报通讯员 胡建明

  “这个市场的环境真的要好好整改下,不能一阵风……”

  “前一阵子好像有检查,情况好了一点。这个月开始就又这样了……”

  近日,记者在全市多家农贸市场采访,不少买菜市民反映自家门前菜场“有点乱”,希望有关方面好好管一管。

  根据南京市商务局的统计,全市目前共有340家农贸市场,平均每个市场服务着2万多名市民。农贸市场既是提供市民基本生活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环境卫生形象、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人们对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提升购物环境、提高消费便利度、确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对农贸市场管理水平、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管理水平有高低

  市场环境差异大

  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集贸市场内需达到环境卫生整洁,柜台、摊位摆放整齐有序,无占道经营等标准。针对市场外,测评体系也有门口或周边无乱设摊点经营、周边车辆停放有序、无违章停车现象的要求。

  记者发现,市场内环境杂乱、占道经营及场外非机动车乱停是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重要表现,不同市场在这两个问题的管理上,体现出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市场环境。

  近日,栖霞区华电北路丁家庄农贸市场内,保洁人员正推着扫地机,一遍遍清理地面,地上看起来较为整洁。即便是通常容易积水的“重灾区”水产区,污水也被及时扫入下水道,供市民行走的通路上一直保持着相对干净。记者在现场发现,市场内空气流通较好,没有出现气味难闻、杂物乱堆等情况,各个区域的划分相对明确,鲜见农贸市场占道经营的“老大难”问题。

  此前,记者跟随市民督导团前往该区百水芊城采访时却发现,在干货区域,不少摊贩利用木板、泡沫板把原有的摊位向外延伸了五六十厘米,公共通道被占用了不少。在生鲜区域,由于年关将至,市民灌香肠、绞肉的需求增多,摊贩索性把绞肉机等搬到了公共通道上,整条通道难以通行。

  茶南农贸市场位于建邺区福园路上,这条路不宽,又有公交车要拐弯经过,一旦非机动车停放无序,很容易挡住公交车。“附近住户不少,一旦路堵了公交车过不去,整个路段的交通也会受到影响。”茶南农贸市场负责人黄贤告诉记者,针对这一情况,市场首先调整了门口非机动车停放区域,随后派出了2名工作人员在门口定岗,专门负责非机动车秩序管理。有市民随意停车,他们会上前劝阻,也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理解;如果遇到实在无法沟通的市民,工作人员则负责将车辆搬移至不阻碍交通的区域。

  “管理跟上了,菜场门口环境也跟着变好了。”黄贤说。

  记者在栖霞区丁家庄农贸市场、秦淮区光华门菜市场等地的探访均发现,非机动车管理秩序的良好与市场主办方积极走出市场大门、落实“门前三包”有着重要关系。

  不得不变:农贸市场的“内忧外患”

  每天到菜场溜达一圈,买点时令蔬菜、称一两斤肉,农贸市场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去处。不过,随着超市卖场发展壮大、网上生鲜销售风生水起,农贸市场正在面临着顾客流失的“内忧外患”。容易被贴上“脏乱差

”标签的传统菜市场,在有的市民心中已经跟不上城市建设“高大上”的步伐。

  1月12日,中国南京网公布一份南京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物品和价格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约60%市民选择在农贸市场购物,不过喜欢逛自选超市、购物中心等市场的市民也占到37%。一直以来,农贸市场依靠货品新鲜、实惠,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购物,也让市民养成了逛菜场的生活习惯。不过近年来,随着食品生鲜领域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农贸市场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吸引力也在逐渐降低。

  在这份报告中,针对生鲜类产品这一农贸市场管理难点,市民的建议集中在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发挥经营优势,扩大生鲜经营、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开办连锁生鲜超市或生鲜农产品直供店(点)方面,六成多的市民已经可以接受不去农贸市场购买生鲜类产品。

  南京市商务局市场秩序处调研员张腊伢介绍说,由于消费者购买习惯改变、资本追捧和生鲜电商产业链各环节日趋完善等原因,目前生鲜农产品电商市场的表现相当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年销售规模在3000万以上的生鲜电商企业近30家,线下门店近200个,且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秦淮区三条巷附近,一家“六合平价菜场”人气爆棚,市民在此挑选时令蔬菜,再像逛超市一样集中结账,临近晚高峰,这里的顾客络绎不绝。“我家就在旁边小区,下班顺路买点蔬菜,这里种类不少,价格也不贵,比逛菜场更加方便。”一位买菜市民近日告诉记者。

  在线下,以“六合系”为代表的平价菜店正在纷纷抢滩居民区,这些菜场经营模式均为统一收银、薄利多销,蔬菜价格便宜,也成为市民日常买菜的一个重要去处。目前,仅“六合系”平价菜场在南京已经开了数十家,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

  在建邺区燕山路附近的江湾新天地楼下,一家直连田头和餐桌、环境整洁像超市一样的“云厨E站”正在营业,这里的产品大多来自六合,省去中间环节,通过O2O、会员制等模式走进社区,目前已经开设百余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买菜”这个最简单的生活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农贸市场的价格优势吸引力出现下降,再加上购物环境不佳等因素,“内忧”已经显现;另一方面,电商来势汹汹、多元化生鲜销售产业链不断完善,“外患”竞争对手不断,传统农贸市场正在面临不得不变的转折点。

  第5轮升级进行时

  改造应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蔡长欢是苏侨好邻里集团公司旗下农贸市场行业的总负责人,目前管理着全市1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既有四大保障房片区的配套菜场,也有与开发商合作,入驻海峡城等商业小区。“农贸市场并非一定意味着‘脏乱差’,可以让顾客像逛商场一样逛菜场。”这是这位“85”后、曾经供职航空公司的市场管理者的理念。

  作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的发展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并肩而行,经历了公办市场、管办分离、私营民营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农贸市场历经4轮提档升级,马路市场逐渐消失、大棚农贸市场不断改造升级。

  2017年9月,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行动计划》,《计划》为期3年,将在南京全面启动第5轮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作,此次升级将致力于建立农贸市场的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现实治理:经营者责任、“门前三包”需进一步落实

  农贸市场之乱,集中体现在菜场内外环境上,破解农贸市场的“脏乱差”难题,首先要让市场硬件环境有所改观,必须落实市场主办方的管理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统管理模式下,部分农贸市场管理者的管理存在着随意性,只关心市场房屋、摊位的租赁情况及租金收入,对经营户的商品质量、摊位卫生、服务态度等重视不够。比如,记者采访中发现,市场管理者“只管门内、不管门外”现象就较为普遍。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农贸市场主办方较为复杂,既有国营、街道为主办方的公有制市场,也有企业、个体开办的社会市场。根据《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第34条规定,农副产品市场经营者应当保持场内及市容环卫责任区容貌的整洁,及时清运处置市场产生的废弃物,及时制止场内占道、搭建、扩摊、流动经营等行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市场,经营者责任需要进一步得到落实。

  另外,部分市场“只管内不管外”的情况明显违反了《南京市门前三包管理办法》。一名城管人员告诉记者,集贸市场拒绝“门前三包”,既有集贸市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留问题,也因为部分市场的经营方算起“经济账”,门外的秩序管理要派人手、要花钱,推给政府部门显然更“划算”。因为部分市场拒绝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城管部门也曾做出过处罚决定,不过,这项处罚罚款金额为100—1000元,对市场方的震慑作用十分有限。

  行业发展:“抱团取暖”仍需凸显

  在中国南京网1月12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关于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市民最关心的问题集中于破解农贸市场“脏乱差”管理难题(90.35%)、加大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92.98%)、稳定价格,落实公益性保障机制(84.21%)、提高农贸市场硬件设施的建设标准(93.86%)、优化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75.0%)等。

  市民的这些需求,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12月底,涵盖蔬菜生产、畜牧养殖、副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冷链物流、电商配送等8大行业、130多家单位的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成立,通过整合相关配套服务行业资源,推进南京“菜篮子”工程工作。

  负责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的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菜篮子”的重要一环,农贸市场具有民生性、公益性,为增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力、更好地保障市场供应、满足民生需求,各区政府在农贸市场管理机制体制上正在进行探索和实践。如江宁区以秦淮河为界,将全区48个农贸市场由区商务集团平台和众彩物流公司分别实施统一管理;玄武区将15个国有、街道所属的农贸市场归到区钟山集团实行统一管理等。“菜篮子”工程促进会的成立,也将更好地促进行业“抱团取暖”。

  理念转变:从传统摊点到现代化“企业管理”

  去年,江宁区秣陵街道响应城乡精细化建设管理“10+1”专项行动要求,对辖区内同曦、太平、金王府等10个农贸市场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在加大硬件改造升级力度的同时,也通过创新考核激励方式,提升管理效果。

  金宝市场金王府商贸中心总经理王东宁介绍:“我们通过对经营户、市场员工、物业公司的三方考核,层层压实了精细化管理责任。”对物业公司的保洁服务,市场采用了百分制打分,分值与物业服务费直接挂钩。对经营户的规范经营管理,市场采用了“红黑榜”管理模式和文明经营户评比等激励办法,有效落实了监管责任。

  在苏侨好邻里集团公司旗下的10多家农贸市场里,不少经营户的门头都挂上了“小红旗”。蔡长欢介绍,这是市场管理方的一项激励制度,对于商户拾金不昧、诚信经营等行为定期评比。市场方还为商户提供培训,邀请工商、食药监等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讲座,介绍如何合规经营,帮助商户更好地了解现有政策。在管理上,仅丁家庄农贸市场一处就派驻了20名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商场环境、水电工程安全、秩序维护等工作。“在管理中,我们强调的是互相理解、尊重,共同为顾客服务的理念,我们体谅商户经营不易,他们也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这样一来,客人多了,生意红火了,对大家都好。”蔡长欢说,如今的农贸市场,并非以往几个摊户聚集就能形成,而是要引入企业管理,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进行,这样才能从内而外地提升农贸市场整体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新时代群众生活消费新需求、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要求相比,目前农贸市场还存在着层次不够高、环境不够优、标准不够到位、运营模式仍有待提升等问题。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是保障民计民生的需要,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标签:农贸市场;记者;市民;菜场;南京市;管理;经营者;经营户;超市;电商

责任编辑:罗昊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