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打造最干净城区,建设每个秦淮人身边的幸福
原标题:南京秦淮区:打造最干净城区, 建设每个秦淮人身边的幸福

武定门北巷小区出新效果。 龚文新 摄

武定门北巷小区出新效果。 龚文新 摄

门头店招整治后的效果

洋珠巷街巷长挂公示牌
中国江苏网1月26日讯 “幸福”的含义有很多: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对于生活在南京秦淮区的居民来说,幸福就是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的小区;就是身边的变化和持续提升的满意度;就是以城区即景区、打造最干净城区的标准,营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环境。秦淮区委、区政府正在戮力同心打造最干净城区,建设每个秦淮人身边的幸福,这种幸福,遍布大街小巷,看得见、摸得着。
通讯员 孙乐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秦淮区城管局提供
2017年
全力实施精细化城市建设管理
70条背街小巷完成整治
全力实施精细化城市建设管理十项行动。完成太平南路、苜蓿园大街等一批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太平南路成为省市示范建设项目。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实施武定门北巷等117个小区出新;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升级改造122座公厕;全区26条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清水塘、月牙湖成为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建成文昌宫、水西门北广场等10处游园绿地,新增绿地面积5.8万平方米。
——节选自秦淮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
教敷巷、教敷营两条道路呈“L”形,位于夫子庙景区内。作为窗口地区的背街小巷,这两条道路以往路幅狭窄,周边环境脏乱,电线干林立,通行困难,沿街的建筑也很破旧,私搭乱建的情况更是屡禁不绝。2017年的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中,两条背街小巷按照“精品街巷”的标准进行打造:拓宽后,干净宽敞的路面铺上了沥青,两侧没了乱停乱放的机动车,沿街居民楼的立面粉刷一新,安装上了统一风格的空调遮蔽罩、挡雨棚、晾衣杆。
据秦淮区城管局的最新统计,2017年全年,秦淮区共完成70条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除了上述两条街巷,800米长的苜蓿园东街即使有一座大型建材市场,也通过“市容环卫责任区”责任制行动,还街巷应有的环境和交通秩序;苜卫路则针对店外出摊、乱堆放、店招店牌和遮阳棚破损、违法建设等问题,街道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在户外广告、道路交通、绿化市政设施、美化亮化设施上进行了全面提升。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2017年秦淮区在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中环境提升的成果:以任务为重点辐射全区开展多部门联合整治行动700余次,整治门头店招434处4022平方米,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设施262处873平方米,取缔占道经营、倚门出摊1667处,清理各类卫生死角2794处。
城区即景区,第一季度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打响
推动长乐东路、运粮河北侧道路等11条城市道路新建和拓宽改造;实施瑞金路、建邺路等5条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游府西街、淮海路等38条背街小巷出新改造,提升沿线环境品质;实施中牌楼、石榴新村等23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实施42个老旧小区整治出新;60个老旧小区落实物业管理;新建南卫巷、罗廊巷以南绿地;实施朝天宫广场等7块绿地提档升级;实施武定门公园、白鹭洲公园、明城墙周边绿道建设。
——节选自秦淮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秦淮区是南京的核心城区,更是六朝古都人文荟萃之地。“城区即景区”,秦淮区提出,按照“整洁优美、清新亮丽”标准,让每个生活在秦淮区的居民犹如置身于景区中。最近,秦淮区启动第一季度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范围覆盖全区所有主次干道、支路街巷和背街小巷,整治重点关注城市交通枢纽、窗口地区、商贸区、风景旅游区和市民生活中心区。
此次行动内容包括:整治违法、违规和破损的户外广告;清洁沿街店招店标、门窗玻璃;取缔各类违章占道经营;清洁所有可视的各类垃圾;加强车辆停放秩序管理;严管渣土车抛洒滴漏;严控各类违法建设,清除沿街立面、地面的乱贴乱挂、乱写乱画等“三乱”小广告,做好车容车貌整治等。此外,在河道及蓝线范围内,每日清捞河道漂浮垃圾,及时清理河堤、护坡的暴露垃圾。
在背街小巷方面,2018年秦淮区将完成100条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
路长、街巷长确保整治效果
责任落实到“最后一人”
打造“最干净城区”,全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智慧化,建立“天天都干净”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大城管”管理体制,执法力量全面向基层一线倾斜,深化“门前三包”,推行“路长制”,建设“最干净街道”。进一步实施深度洁净,全面提升道路街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环卫保洁标准,实现管理全覆盖、责任无盲区。
——节选自秦淮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俗话说,三分整治,七分管理。整治的效果好不好,更关键的在于后续长效管理是否到位。为了达到“最干净城区”的标准,秦淮区相继推出路长制、街巷长制,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带头认领“责任田”,切实把路面精细管理标准和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
路长制,分为三级:区级路长、属地街道/部门级路长、属地城管部/社区路长逐级监督、负责。此外,道路的管理人员由城管执法队员、城管协管员、片区民警、停车管理员、环卫保洁员、社区社工组成,所有人员对路长负责,配合路长在职能范围内做好道路管理工作。
街巷长,则主要采取“1+5+X”的模式,设街巷长一人总负责,社区民警、中队交警、城管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停车管理员、环卫管理员、保洁员、园林工人、“护巷志愿者”等对街巷长负责。最终成立“街巷治理联盟”,实现整条街巷从市容、环卫、绿化、市政、停车、门前三包等全方位立体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
路长、街巷长的工作成效接受公众的监督,在秦淮区,去年完成精细化整治的70个背街小巷,其街长、巷长姓名、职责、手机电话全部公示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