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真诚交流互动,激荡议政活力—— 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专题议政会侧记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毛庆 张璐 朱凯 江瑜 马金   2018-01-23 09:15:00

  原标题:真诚交流互动,激荡议政活力 —— 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专题议政会侧记

昨天,在坚持聚力创新专题议政会上,委员们积极发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新闻提示

  作为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重头戏,昨天下午的5场专题议政会上,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来自各个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面对面,围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精细化管理、绿色发展和文化自信热点话题,真诚互动,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聚力创新

  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群,支撑高质量产业

  围绕“坚持聚力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话题,委员们从创新人才吸引、高价值专利运用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市,这是聚力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委员盛华定说,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对标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做法,目前我市在优化专利组成结构,提升高价值专利的创造、运行和保护,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比如,现有专利的授权人,特别是发明专利还是以高校、院所为主;企业申请专利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对高价值专利培育、运用的推动力还不强等。

  盛华定建议,打造高价值专利创造运用的知识产权工作“升级版”。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4+4+1”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型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形成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竞争能力强的“高价值专利群”,支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计划专项,给予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创新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专题议政会上,多位委员为培养、吸引创新人才提出建议。

  市政协委员丁韶华建议,构建南京特色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态度鲜明地支持各层次人才购房。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可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运用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融资手段支持人才住房建设。也可以通过提供税收、土地、信贷优惠等政策开辟“快捷通道”,鼓励企业、单位自行建设,还可以向房地产开发企业购买合适的存量商品房,对向青年群体提供优质低价住房的社会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等。

  市政协委员刘成刚则建议,要重视城市文化和环境建设,融入现代和时尚元素,让南京更具活力。希望有一天,秦淮河边风光并不只是河水和灯光,夫子庙并不是纯游客走马观花的商业模式,玄武湖并不仅仅是休闲娱乐公园,而是变成拥有更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多归属和认同、更多美好生活享受的福地,从而吸引人才来南京创业,留住人才在南京定居。

  【关键词】聚焦富民

  以高质量民生为支撑,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

  看病、就业、上学、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在“坚持聚焦富民、增强群众获得感”专场,这些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计委等部门负责人对热点问题一一回应。

  如何为“择校热”降温?市政协委员龙明智开门见山抛出“尖锐”话题。“义务教育阶段,如何缩小名校和普校之间的差距?如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针对委员提出的问题,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介绍,教育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问题,近年来也已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将以结对帮扶的模式,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优质高中与郊区、农村的学校结对,名校带动弱校。鼓励优质资源向新区、郊区、保障房片区、教育薄弱地区辐射,促进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尽快提升办学水平,有效缩小校际差距。今年,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将达95%。

  市政协委员韩旗来自市青联,他建议适当放宽税收、社保等政策门槛,从源头上给予青年创业更大力度的扶持,同时抛出了“政府部门在营造青年创业就业、安居乐业的环境方面,有何打算?”

  市人社局副局长刘其龙介绍,南京将拿出更有效的举措解决人才来宁落户和安居问题,将优化调整和适度放宽落户条件。将通过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平台,每年向青年大学生提供不少于1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还将持续推进青年大学生创业扶持和引领计划,继续打造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品牌,对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免费场地和补贴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35件民生实事中,有两件与医疗服务相关。专题议政会上,数位委员的建议也与医疗相关。市政协委员冯鹏建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采取更多便民举措,方便居民就医。市政协委员谢国祥建议,扩大水痘、流感等疫苗免费接种范围。

  这些看似细琐的民生小事,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我们会把大家的意见带回去,认真研究落实,给出大家满意的答复。”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2020年公交车进场率将提升至95%

  在“坚持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专场,如何推进水环境保护与管养、加快公交场站和综合换乘枢纽建设等引发委员们的关注。

  市政协委员崔中利说,近年来,南京通过实施河道治理、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基本消除了建成区河道黑臭现象。下一步,他建议提高水环境管理标准,明确管养机构,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对此,市水务局副局长徐小春现场回应,现在的水环境管养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设施养护的范畴,还包括水质维护、生态设施管养、水生动植物维护、河道流速维护等。“与上海、杭州相比,南京的管养经费标准确实比较低。”徐小春说,我市已基本制定了河道管理和养护标准,也初步修订了养护定额,制定了考核办法,争取尽早颁布实施。今后,水环境管理标准将明显提升,养护经费也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南京现有公交场站287个,总体规模存在较大缺口。”市政协委员孙峻说,场站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推进。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郑春发当场回应,目前,南京和上海已成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交车的进场率是制约‘公交都市’创建的一块最大短板。”郑春发说,创建之初,南京市公交车进场率不到60%,五年创建中共建设了68座公交场站,公交车进场率已经达到了92%。“‘公交都市’建设方面,市政府正在研究,马上就要出台一个三年品质提升计划,其中2018年到2020年将建成26座公交场站,公交车进场率将从现在的92%提升到95%。”

  “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我有几个问题要反映。”市政协委员楚琢玉说,现在道路整治喜欢更换路牙,好好的水泥路牙换成花岗岩,这并不是城市品质提升最迫切的问题,这些钱是不是可以省下来?他还发现,窨井设施反复出现松动、下沉、塌陷,能否借鉴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出台窨井设施设置维护的地方性法规,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

  市建委总工程师龚成林对此回应,目前只有高标准实施整治的城市主干道,才将水泥路牙换成花岗岩路牙,一般街巷整治时并没有更换。龚成林说,在接下来的道路整治中,一定控制好路牙更换的范围,确实要更换的,也会将更换下来的水泥路牙予以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他还说:“对于窨井设施病害处理,建设部门一直都在研究推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督促管理。”

  【关键词】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交通,建设天蓝、水美南京

  在昨天下午“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新南京”专题议政会上,政协委员就怎样发展绿色交通、提升城市水环境等话题畅所欲言,环保、水务、交通、建委等部门当场对委员们的建议作出回应。

  “南京在治污方面动了真格,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对改善环境质量贡献明显。”市政协委员施伟斌率先发言,对南京的治污成果点赞。不过他也提出,在淘汰落后产能时要考虑到绿色可循环发展,比如道路施工、工程施工时多使用可再生材料。同时他建议,工程施工时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在扬尘管控、交通疏导方面减少污染、方便市民。

  “在城市化、机动化交通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引导居民出行向绿色低碳的模式转变,是南京市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政协委员陈晓路的话题聚焦在绿色交通方面,根据她的调研,南京绿色交通出行比例高达84.6%,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1%,公共交通好评率高居全国第二,轨道交通里程排名全国第四。她建议,要继续发展绿色交通,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接驳巴士为辅助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并提倡步行或者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的长距离出行。

  “南京是节水示范城市,但目前在南京,中水回用率比较低,我建议要提高中水回用率,节约资源。”市政协委员侯小东关注水资源节约化,呼吁南京加大污水处理厂处理过后的中水利用率,在城市绿化等多个领域使用中水。

  委员们的建议,相关部门做了集中回应。市环保局局长包洪新介绍,南京近几年通过整治“三高两低”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在大气污染减排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在治污这条路上,南京还将继续攻坚。”包洪新说,除了继续淘汰污染企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外,南京还会加大工地扬尘管控、道路机动车排放治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治理,全方位打响蓝天保卫战。

  市水务局局长张孝科当场表态:“侯小东委员提出的中水利用建议,我散会后就立即落实。”他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下一步南京将对中水回用进行系统研究,提高中水回用率,打造节水城市。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红兵说,南京主城区公交运能确实存在富余情况,发展绿色交通是大势所趋,交通运输部门还将致力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效率,保障老百姓出行,在减少公交运能富余方面,南京将逐步减少主城区“空跑”较多的公交线路,整合公交运力,投入到更需要的线路中。

  【关键词】文化自信

  将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在“坚持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竞争力”专场,委员们纷纷针对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畅谈看法。

  “坚持文化自信,既要回望历史、关注当下,更要面向未来。”市政协委员史进说,增强文化自信要从教育入手,在大中小学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让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既有承袭又有创新,才能唤起新一代南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

  “文化自信从教育抓起”的观点,引发现场多位委员的共鸣。

  “早在两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学校每周拿出一节课做硬笔、软笔书法教学,但现实情况是,除了以书法作为校本特色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都是利用午休时间或是原本就有的练习课来蒙混书法课。”市政协委员陆文杰建议将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改变当前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教育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在进校园、进课本的同时也能入脑、入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个月的圣诞节没有像往年一样大受追捧,朋友圈里也被‘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节日’等话题讨论刷屏。这说明,国人对于过节的看法正在逐渐回归我们的传统。”市政协委员姚云飞说,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中秋团圆、重阳登高等传统节俗,都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南京应该在节庆习俗中融入新时代的城市文化特质,丰富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

  南京人过重阳除了登高,还喜食重阳糕、插重阳旗、饮菊花酒。姚云飞建议,在重阳节当天举办全城登高活动,在紫金山、幕府山、牛首山、栖霞山、雨花台、北极阁等地策划登高会,推出非遗展示、民俗展演、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擦亮节俗文化这张新时代的城市名片。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毛庆 张璐 朱凯 江瑜 马金

标签:

责任编辑:江仲惠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