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五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 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
原标题:回顾五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 圆满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

山水城林,大美南京。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1月21日,在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市长蓝绍敏作政府工作报告,对本届政府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2018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GDP连跨4个千亿台阶、达到11715亿元,成为全国第11个突破万亿规模的城市,年均增长9.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保持全国前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5个百亿台阶,总量达到1272亿元,年均增长11.7%。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万亿元和2.5万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民营经济增加值均突破50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7%,现代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
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国第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0家。
全市各区实现高新园区全覆盖。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稳步推进。
“创业南京”英才计划深入实施。
建立完善科技奖励评价办法。
●“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扎实推进
轧钢、水泥、船舶产能减少,
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累计置换政府债券1696亿元;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超过680亿元;
120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1490亿元。
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空间格局更加优化
江北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并全面启动规划建设,河西新城呈现现代化城市中心形象,南部新城完成机场搬迁并实质性启动。
市区建成区面积由619平方公里拓展到77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82.3%。
●枢纽功能更加凸显
宁杭高铁、宁安城际相继开通,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完成,溧马、淳芜高速公路建成投用。
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初通南京,禄口机场二期等一批重要枢纽工程建成投用。
●路网体系加快完善
机场高速扩建等城乡大通道竣工投用。
井字加外环快速路网基本成型。
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
提档升级农村道路2108公里。
●公共交通全国领先
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运营里程达348公里,居全国第四。
建成两条有轨电车线路,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100余辆,新增公共自行车9.4万辆,创成“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历史文化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推进明城墙保护、整治、开放与联合申遗工作;
建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一批重点文化项目;
沿明城墙、秦淮河、长江、历史街巷生态人文空间特色彰显。
●市容环境展现新面貌
完成56条主次干道、869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窗口地区提档升级。
完成老旧小区整治587个,受益居民19.7万户。
新增停车泊位超过9万个。
城区道路机扫率达90%。
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防洪保安能力大幅提升
主要江河干流防洪能力显著增强。
成功应对2015、2016年特大汛情。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打出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
深入实施工业废气治理;
实施车辆、油品“双提标”;
狠抓工地扬尘管理,全面推行烟花爆竹“禁放”。
2017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6.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72%以上。
●实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完成150条黑臭河道整治;
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镇(街)、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277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4.5%;
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硬举措”
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企业609家,煤炭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24.3%。
建成江南、江北、高淳等一批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收费制度改革。
●打造生态建设“风景线”
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
土壤环境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2000多平方公里。
建成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新增绿地小游园99个,新建绿道562.6公里。
绿化造林10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4.8%和29.9%。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位于凤台南路高架旁的南河风光带两侧绿化进一步提升,打造成供市民休闲的慢行系统。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大“放管服”改革推进力度,成为全国第二个没有非行政许可审批城市。
●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新增41家上市企业,237家挂牌企业。
新组建扬子、东南、体育、旅游等国有企业集团,62家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综合医改稳步推进
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支付水平大幅提高,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智慧医疗成为南京医改特色品牌。
●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21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不见面审批”模式在全省推广并形成广泛影响。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行。
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商事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大力推动对外开放
南京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开放平台获批运行,16条国际航线、南京—中欧等洲际集装箱货运班列开通运行。
实际利用外资在全省份额由11.6%提升至14.4%。
对外贸易结构更加优化。
●区域合作加快推进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宁镇扬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
●城市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南京青奥会精彩圆满,国家公祭活动顺利顺畅,展现了南京开放自信、和平博爱的国际形象。
成功举办速度轮滑世锦赛等体育赛事,全球体育城市指数排名从第42位跃升到第19位。
举办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一批重大活动,提升了南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位于雨花经济开发区的苏宁智慧云仓内启用了货到人拣选系统。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富民增收步伐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4538元和23133元,年均分别增长8.9%和10.1%。
全市80%低收入农户和60%以上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摘帽。
累计培育自主创业者8.7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92%,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
新城新区公共卫生资源布局不断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全面推行。
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市域创建成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区域WiFi网络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社会保障网络更为健全
实现“五险”市级统筹,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稳步提高。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一。
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棚户区改造1696万平方米,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5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8万户,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3.87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
●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
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兑现
每一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今后五年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创新名城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开放包容的现代都市形象全面展现
●城乡发展更趋融合
●绿色南京魅力充分彰显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