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同是平价店,为何有的火爆有的关门 平价菜场系列报道②

业内人士:关键在于再造流通体系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婷   2017-12-22 09:55:00

  原标题:同是平价店,为何有的火爆有的关门

秦淮区的一家宁供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内,蔬菜品种多达四五十种,还销售水果、干货。 本报记者 张婷摄

 

  本报A3版昨天刊出《“六合平价菜场”抢滩居民区》报道,引起不少读者关注,在蔬菜流通行业也引起较大反响。自发形成、人气火爆的“六合系”平价菜场,将不温不火的平价菜场行业搅皱一池春水,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是平价店,为何有的火爆,有的却不得不关门大吉?

  昔日示范店,有的已关张

  21日早上9点多,五福街22号的宁供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里,老李一家正忙活着店里的生意。记者进店后发现,和一般平价菜场手写的价格标识不同,老李店里每种蔬菜的价格、产地都打印在了黄色标价牌上。店内液晶屏上滚动播放着各种蔬菜的惠民价与优惠幅度信息。

  “我这家店属于江苏宁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凡是公司下面的直销店都有统一的门头标志。”来自安徽的老李介绍,他于2014年接手这家直销店,目前店里共有19种蔬菜,每天销售两三千斤。每年可以获得政府补贴约5万元。

  “目前全市宁供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店共有25家,老李这家店算是营收很好的,其余八成店铺基本处于微利状态。”江苏宁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崔绍庆介绍,公司在高峰时期曾有40家直销店,虽然享受政府每年的房租补贴及奖励,但很多店铺还是因为惨淡经营退出了市场。宁供莫愁湖东路店曾获评全市年度“示范平价直销店”,如今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关门。

  在老李看来,虽然自己经营的是平价店,但进货价格并不便宜。目前,他都是自己去江宁众彩、天印山或六合沪江商贸城等地采购,因为采购量相对较小,拿货价格并没有优势。

  崔绍庆承认公司目前物流仍有问题,不过他介绍,公司在江宁已投资500多万元建设34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包含保鲜库、冷冻库,下一步希望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及物流中心作用,在采购、物流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成本。

  全市平价店超200家,经营状况不一

  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到,为了健全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体系和价格基本稳定长效机制,我市从2011年初开始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目前形成了200多家、覆盖城市大部分居民小区和保障房片区的平价商店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平价商店累计销售农副产品3.97亿公斤,为居民节约开支亿元4.14亿元。

  居民得实惠,平价店经营状况却参差不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气较差的平价店已悄然转型。在秦淮区建康路的一家平价直销店内,蔬菜品种约二三十个,售价也比市场价略低,不过该店货架上的主打产品是核桃、葡萄干等干果,顾客购买干果类较多。而附近的另一家农副产品直销中心则挤满了前来采购蔬菜的市民,负责人高飞说,店内一天能卖1.4万斤蔬菜,日销售额三四万元左右。“我们在句容、江宁等地承包了1000亩土地种植西红柿、黄瓜、青椒等,并联合乌江、八卦洲等地农户直接供货。我们从地头拿货拉到城区,中间环节少,货源也稳定。”

  再造蔬菜流通体系成关键

  记者在五福街采访时,遇到正在买菜的市民吴世辉。“六合平价菜场蔬菜品种多、更新鲜,且价格更便宜,所以我们更喜欢到这里买菜。”他说,而其他平价菜场,要么是蔬菜品种少,要么是价格高。

  “毋庸讳言,平价店对平抑蔬菜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补贴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但从平价店人气冷热不均的现状看,背后是农产品两种流通模式之争:一种是田间地头到小贩,小贩集中到大户,大户运输到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最终走向千家万户;另一种模式是尽量压缩中间环节,田间地头采摘后,蔬菜一步跨入零售市场。流通环节越少,运营成本越低,经营户也就拥有更多竞争力。六合平价菜场地头直采、薄利多销的模式,顺应了市民的消费需求,所以人气火爆并不奇怪。

  “靠政府补贴压低价格来实现惠民与蔬菜保供,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南京绿篮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金义华也认为,平价店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疏通了农产品产业链,是否再造了流通体系。从现有情况看,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中间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优化,这样才能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本报记者 张婷

标签:

责任编辑:江仲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