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紧扣“以人民为中心”——规划好不好,百姓感受说了算
作为长三角规划中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将如何呈现更高的居住品质和城市价值?22日,南京市规划局通报了开始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到2035年),未来南京对老城人口密度实施更严格控制,人文绿都风貌更加彰显,公共服务更趋“均好”,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开发更严控:老城严禁新建大型商办项目
从“一城三区”到“一主三副”,南京是国内最早通过新建副城疏散老城功能和人口的城市之一:东山现已发展为百万人口级的副城,仙林高端生活配套齐全,江北新区建设开始破题。然而,由于南京主城服务功能强大,对周边城市和郊区的吸引力很强,城市人口总量增长较快(2016年已达827万),老城人口虽增速放缓,但绝对数仍在增加。
统计显示,南京老城人口密度已达3.97万人/平方公里,高于北京、上海三环内的人口密度,给交通、环境、居住品质的提升带来很大挑战,城市更新难度加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降低老城人口密度,抓手是有序疏解老城功能,同时强化副城新区的产业、生活配套,通过“此消彼长”疏散老城人口。总体规划建议,老城更新改造中实行“四禁止”:禁止新建大型办公商业项目,禁止新建居住项目,禁止新建扩建综合性医疗机构,禁止扩建优质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服务半径达标条件下禁止新建中小学校,近两年南京市中医院迁往南部新城、南京市儿童医院设立河西分院,以及金鹰世界近日亮相河西,都是践行这一规划思想的“重磅举措”。
特色更彰显:建设世界级乡村田园区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园林城市保护要求,南京完成了历史建筑、重要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文物紫线、城市紫线的划定,实施了城墙本地维修和环境整治,推进门东、门西、颐和路公馆区文化街区及下关滨江、复成新村等历史风貌区保护,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林地等禁止建设区和生态廊道得到很好的控制保护。
梳理南京历史文脉和山水资源,南京今后将着重保护“一山、多湖园、三轴、三城墙”古都格局:一山,即紫金山;三园四湖,即狮子山公园、古林公园、清凉山公园和玄武湖、莫愁湖、南湖、白鹭湖;三轴线,即明城轴线、南唐轴线和民国轴线;三城墙,即明宫城墙、明都城郭和明外郭。同时构建长江、秦淮河T型魅力发展轴,长江以山水形胜、时代风貌、国际品质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带,秦淮河以诗画长卷、魅力水岸、田园长廊塑造百里人文画卷。
美丽乡村,是南京城乡统筹发展中近年来“新挖掘的价值”,也是建设中最亮眼的成就之一。以江宁“五朵金花”、浦口“八小珍珠”和高淳国际慢城为代表的南京美丽乡村群落,成为南京最亮丽的名片。规划依托南京“特大城市”的都市优势,和山、水、林、田、湖的空间优势,建设世界级乡村田园区,探索乡村振兴的南京模式——近郊,山水融入城市;远郊,乡村隐于田园。
城市更宜居:以百姓感受代替冰冷指标
评价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有一套沿用若干年的规划指标体系,譬如人均绿地率、千人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道路网密度等。这套指标体系总体上反映了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发展水平,但是“平均数”未必代表“大多数”,在老城和新区之间、居民就近享受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南京在提高“平均数”的同时,还将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均衡性”“贴近性”。
譬如,在反映医疗发展水平指标方面,大城市的大医院众多、医疗技术发达,“千人拥有床位数”普遍较高,但市民依然感觉看病难、看病贵,原因就在于满足市民基本医疗需求的社区卫生中心建设还有很多欠账、覆盖率不高;再如,南京山水城林相融、梧桐大道壮观,人均绿地率达15平方米,但老城区、老小区游园绿地面积还不够,一座紫金山拉高了整座城市的人均绿地率,老城区“被平均”了。
“南京接下来的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被平均’的问题,用百姓感受代替冷冰冰的指标,将南京建成一座更有温度的城市。”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处副处长罗海明说,城市规划做得好不好,最终要靠居民满意度来衡量,新一轮总规修编将把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作为重要考量,构建5—10—15分钟三个生活圈,配置相应的游园绿地、健身场所、医疗卫生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注重支路网和慢车道建设,创造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
本报记者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