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遍布江苏 6成以上患者家门口看病
交汇点讯 “前后昏迷了十多天,要不是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及时救治,我这命早就没了。”今年55岁的高淳区居民兰春牛,今年6月份在野外采风作画后,回来就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家人把他送到高淳区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分院)就医,当天晚上他就陷入深度昏迷、人事不省,后来院方利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紧急将他转到南京鼓楼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危险期过后,他又回高淳区医院康复了一个月,如今才满血复活。
高淳区医院ICU李小石主任说,老兰来时情况非常危急,他同时被EB病毒、超级细菌、曲霉菌真菌等感染,个个都凶险无比。他的这条命能保住真很幸运,一方面是他及时就医,二是高淳区医院自2015年和南京鼓楼医院“牵手”合作后,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还有就是双向转诊制度完善,为患者赢得了就诊黄金时间。
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能够通过绿色通道使急病、疑难杂症患者快速得到有效治疗,其次前期准备和后期康复都在鼓楼医院高淳分院进行。不但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还能更加充分发挥鼓楼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大小两级医院“牵手”后,不仅急诊病例能及时通过绿色通道上转,而且南京鼓楼医院派来一支常年不走的专家队伍在高淳分院“手把手”帮扶。许多当地重病居民不用跑到主城区来,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专家、开大刀。
今年40岁的高淳区双塔镇赵女士,在医院检查出甲状腺肿瘤后,忐忑不安的她和家人曾想到南京主城区大医院手术。后来听说鼓楼医院知名专家桑健峰主任每周都来坐诊、手术,她决定就在本院手术。
目前她手术非常成功,已经过了术后观察期准备出院了。“虽然以前我们也能进行这样的手术,可是甲状腺精细而复杂,做手术也是有粗有精。许多患者查出患有这样的疾病后,就直接转到南京主城区去了。”高淳分院普外科病区主任李云祥介绍说,可是转到南京的医院不仅是花费更多,家人照顾也不方便。
以赵女士的甲状腺手术为例,在南京大医院接受手术花费至少要2.5万元,而在高淳分院最高不超过1.5万元;加之在大医院能报销的比例没有在区医院高,她只需要实付6-7千元就能出院了。而且在南京就医挂号、排队、家属照顾等等方面都是困难重重。
“刚开始我们是想转到南京大医院治疗的,可是想想太不方便了。现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而且照顾我老婆也方便很多,我可以每天来回家和医院。在看病花销上也节省不少。”赵润凤的丈夫说道。
“2015、2016年我院分别派出消化科和肿瘤内科专家到高淳人民医院出诊看病、手术,尝试专科联盟。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末,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高淳区人民医院加入鼓楼医院集团,挂牌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 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说,一年多来高淳分院综合实力稳步成长,是鼓楼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大小医院“牵手”成立医联体、实施对口帮扶的结果。
彭宇竹说,从当初消化科和肿瘤科对接的专科联盟发展到肝胆胰科、骨科、放射科、神经内科、护理部等科室的全面推进。这些科室在鼓楼医院的帮扶下,半年多来门诊量普遍上升了15%以上,三、四级疑难手术比例由过去的30%增至现在的50%以上。增长最快的是消化科,门诊量同比上升了30%多,从当年的医院薄弱科室一跃成为南京市的临床重点科室,当地消化系统病人几乎不用再转院外出就诊。
“我们派出大量专家进行对口帮扶,看似我们吃亏了,其实不然。我们的专家在这里都担任一定行政职务,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为我院培养了后备干部。”彭宇竹说,鼓楼医院和高淳分院的合作,以建立医联体为基础,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巡回医疗等高淳分院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指导。派遣专家除了坐诊,还对高淳分院医生积极开展培训,高淳分院医生到鼓楼医院进修学习等。不仅仅是培养临床性人才,还要培养临床技术、理论和学术都有成效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高淳医院自我“造血”能力。
“鼓楼医院的全方位帮扶,给高淳分院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科研学术、行政管理这些有形的、立竿见影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鼓楼医院百年医院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且影响深远的精神气质,对于高淳分院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高淳分院院长赵有发说,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放射科。
赵院长说:“原先放射科医生普遍学历低、薪酬少,大家工作消极怠工、缺乏动力。自从把放射科全面托管给鼓楼医院后,专业技术、团队精神、办事效率等都焕然一新。业务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40%,患者的满意度不断上升。”
大小医院携手成立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回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是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医改的主推方向。南京鼓楼医院与高淳区人民医院“牵手”只是近年来我省深化医改的一个缩影。
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姜仑处长介绍说,目前“医联体”在我省已经实现全覆盖。所有市、县(市)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所有省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共有各种模式的医联体305个。大医院倾力对基层医院进行帮扶,让优质资源下沉,加上医保政策的调节,老百姓更愿意留在基层看病。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省基层诊疗超过1.5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近60%;2周患病群众首选基层就诊2241余万人次,占2周患病就诊人次比例超过50%。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2017年上半年,二、三级医院下转10.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余人次;基层机构上转30余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近7万余人次。“大医院看疑难杂症,头痛脑热留小医院”这种合理的就诊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实习生 张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