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不见面审批”改革 体现南京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准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0-22 06:36:00

  中国江苏网10月22日讯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而在南京甚至全省,一项名叫“不见面审批”的“放管服”改革,正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仲永

  11日下午,南京召开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加快实现“3550”改革目标现场会。据了解,此次会议重点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办公厅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在全省推行“3550”改革意见的通知。“3550”目标明确提出“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改革意见。而不见面审批(服务)是我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繁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任务举措的牵引和龙头。

  今年4月份,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的营业执照在栖霞区诞生,申请人徐燕从申请、审批、出证一共只花了20分钟。放在以前,企业要上一个项目,需要盖92个公章,交53笔费用,找23个中介审查审图评价评估,提交300多件材料,耗时1年以上……这是省编办历时半年、走访近2600家企业“问诊”出的上述类似问题,说明了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之迫切。

  “不见面审批”成了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不推一扇门、不见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是江苏政务服务目标,也是我省行政审批改革初衷之一。栖霞区区委书记邢正军告诉记者,栖霞在个体、企业登记注册领域率先试点“不见面审批”改革,自主开发应用“市场主体不见面审批系统”。

  不见面,如何保证人员信息真实性?大数据和高科技,是“秘密武器”。栖霞区开发的“信用准入审批系统”,通过视频对话、人证核对、电子签名、手机验证等方式,及时查验“不见面审批”中申请人真实身份和真实意愿。大数据是“神助攻”。比如,利用省、市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失信申请人进行限制;建立信用承诺数据库,对违反承诺的申请人进行联查追责,实施联合惩戒。此外,“不见面审批”过程中,通过手机或电脑的摄像功能,对申请人实行远程人脸识别,下一步还将上线运用精度更高的虹膜识别技术。

  邢正军说,“不见面审批”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栖霞区率先推行的受理权、审批权相分离的全科政务改革。栖霞区政务办主任安太平介绍,区里去年在9个街道全面推行“全科政务”模式,把“一人一窗办一类事”的传统模式转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全科模式,形成“前台受理”与“后台审批”相分离。

  “现在是什么业务都能办”,栖霞区尧化街道全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钟玉芝说,工作人员如今个个被培养成“全能选手”,“全科政务”刚推出时,她和同事被“全能化培训”,通过专业辅导、轮岗锻炼、前台后台业务对接等,掌握了“一口清导办、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目前,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缩减了14个窗口人员,集成24个全科窗口,承接29个部门前台业务,由原本一个窗口受理8个部门、53项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的“小全科”,到现在每个窗口可受理18个部门、211项服务事项的“中全科”,后续政务服务窗口还将朝“大全科”努力。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共有全科窗口42个,窗口全科率达85.7%,全科办件量占全区总办件量的80%左右,群众综合满意率在99.5%以上。今年1-9月,区、街服务中心38万余办件中,全科窗口办件量占比79.6%。窗口收件在10分钟以内,效能同比提高120%,区街同权审批模式下,半个工作日即办完,群众时间平均节省1.5小时。

  7月15日,栖霞区还配合推出了“24小时不打烊”服务即“线下12小时、线上24小时”延时服务,服务时间的延长极大地方便群众特别是上班族来中心办理事项,实行以来,非工作时段办理各类事项高达1709件。

标签:

责任编辑:张浦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