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国内顶尖“临床医学专家团队”集中落地苏州 为“健康苏州”造就强大“人才舰队”
29日,苏州市举行“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项目集体签约。落地的27个国内顶尖“临床医学专家团队”中,所在专科排名全国第一的有4个、前三的14个、进入前十的24个。这般引进规模和引进专家级别,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鲜见的“大手笔”。
老百姓享受高水平的医学技术和优质的健康服务能力,人才是核心保障。近年来,苏州市为锻造优质、全面的卫生人才梯队,密集实施了“科教强卫”战略、“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计划、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计划、“姑苏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策略。频频放招后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柔性引才破解发展瓶颈
今年初,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医院排名,苏州位列全国地级市医疗机构综合水平第一名。苏州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苏州的总体医疗实力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就包括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和事业快速发展之间面临的不小缺口。
全面高水平建设“健康苏州”,人才“短板”必须补齐。去年起,苏州将“科教兴卫”工程升级为“科教强卫”工程,刮起了人才队伍建设“强”风。这次首批“临床医学专家团队”集体签约,也成为苏州市“科教强卫”工程招才引智的重要成果展示。
高层次人才团队的背后,离不开苏州为招才引智配套的给力政策。去年底,苏州发布实施《“临床医学专家团队”引进计划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引进50个高层次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方案明确,由引进单位给予引进团队总额500万元到1500万元的专项资助,用于团队工作开支,主要包括临床科研、新技术引进与开发、人员培训等经费。其中70%资助额由财政补助,全市补助总额预计达1.75亿元。
吸引人才团队还要创新体制机制。上月底,《姑苏卫生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正式发布,针对人才引进难度大的现状,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分柔性引才和全职引进两类实施。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各单位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契约管理为基础,以临床指导、科研合作、培训咨询等形式柔性引进人才。
分层培养青年拔尖人才
人才“引进来”的同时,梯队培养同步跟上。在原有的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基础上,苏州提出面向基层青年骨干,增加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层次。未来5年间,苏州将分层次培养10名卫生领军人才、100名卫生重点人才、300名卫生青年拔尖人才。
根据卫生系统学科建设需要,苏州还提出全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特聘人才,按A、B、C三类分别给予250万元、150万元、50万元安家补贴。符合条件的卫生计生单位,可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为特聘人才设立特聘岗位,并在引进人才购房申请公积金贷款、配偶及子女随迁落户、配偶安置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按相关政策给予充分支持,进一步破解引才瓶颈。
不久前,苏州印发《卫生青年骨干人才“全国导师制”培训计划实施方案》,计划自2017年至2020年,以“全国导师制”在全市培养200名卫生青年骨干人才,成为苏州分层培养人才又一创举。
在苏州,像这样精准培养不同层次卫生人才的策略还有很多。除了鼓励青年骨干人才“走出去”拜师学艺,苏州全市卫生系统也打破院墙,通过“医联体”等形式协同培养人才。今年6月,苏州儿科进修学院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挂牌成立,学院通过临床和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儿科医师。
苏州儿科进修学院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全市已有首批50多位学生正在参加进修,目前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正在开展临床实践。通过阶段式培养,他们将熟练掌握儿科相关临床诊疗技能,并具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和危重疾病的鉴别转诊能力。
打造全面高水平人才梯队
目前,苏州全市卫生机构人员达8.9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26.7%;全市执业(助理)医师2.8万人,较2012年增幅19%。按常住人口计算,现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6.78人、执业(助理)医师2.60人。每一名医务人员提升能力的同时,将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受惠。
经过这些年努力,苏州高层次卫生人才总量有了稳步增长。全市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医学领军人才9名、重点人才23名,姑苏卫生领军人才12名、重点人才48人;拥有省级以上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1人,副主任委员122人。建成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临床重点专科15,省临床医学中心2个、医学重点学科16个、临床重点专科68个,市级临床医学中心9个,医学重点学科38个、临床重点专科83个。
人才数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进步。近年来,苏州获国家级科技项目265项,省部级150项,市厅级495项;国家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41项、市科技奖132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07项。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
“十三五”期间,苏州将建成10到12个标志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50个重点学科,重点支持100个核心诊疗技术等研究及成果转化;培育10名省级医学领军人才、100名医学重点人才、300名青年医学重点人才;每年培养1000名合格的住院医师。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本报通讯员 唐德春 王 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