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开学季,谁来 拯救“空巢父母”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魏 玮   2017-09-08 07:43:00
新华社发

  发 现

  近日,一则“哈佛大学新生通知书”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当妈妈想要帮你整理行李时,请允许她;当爸爸想向你的新朋友介绍自己时,请允许他……你马上要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篇章,父母也要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甚至比你更加困难。”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时值9月大学新生开学季,这恐怕是不少父母心情的写照,既欣慰地看到孩子开始独立的旅程,又面对着“空巢”怅然若失。

  “空巢父母”们的不适应感源于长期对自己生活的忽视。在现代家庭中,孩子往往是生活的重心,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家人的目光,父母将几乎所有的金钱、时间、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若离开家,父母的良苦用心便无处安放。除了情感依赖,许多父母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培养一个“好孩子”上,没想到金榜题名之后家长倒像泄了气的皮球,找不到未来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父母要重建自己的生活,首先要适当解绑对儿女的牵挂。今年考入江苏大学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张钊同学为了让父母放心,来学校报到的一路上努力展示着自己的独立能力,他上网订了机票,带爸妈在华东五市游玩了一圈,吃饭住宿靠导航全程指引,来到学校从报名注册到整理宿舍,他都坚持独立完成不让爸妈帮忙,“其实父母最担心的是我们缺乏自理能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家可怎么办?我们需要让父母看到我们独当一面的能力,他们少些牵挂就会慢慢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上。”孩子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父母放下对子女的过度牵挂都需要一个过程,朱女士的女儿四年前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她向记者回忆说:“女儿刚到大学时特别不适应,尤其军训那段时间,每天早晚都要通一次电话,说不知道怎么和室友相处,不知道去哪里查学校的教务信息,饭菜不合口,我们也跟着揪心。后来她慢慢融入了同学的交往,参加了各种社团,学习也上趟儿了,每周固定时间跟家里打个电话,其他时间就忙自己的事了,我们也就放心把精力转移到工作上。”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子女长期“霸占”着父母的生活,来到大学理应尽快独立,将生活空间归还给父母。

  但即便放下了对子女的牵肠挂肚,面对空荡荡的家和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许多父母仍旧感觉失落、空虚,因为在“目送”孩子长大的过程里,他们已经遗失了自己的业余生活,脱离了交际圈,如今,他们需要重新点燃热情,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在陕西某企业工作的杨先生去年送女儿到南京上学后,就回家跟太太商量起创业的计划,他们在网上开了水果微店,直销家乡正宗的红富士和露天桃,杨先生笑着说:“销量还不错,现在这就是我们的副业,时不时给女儿也寄去一箱,她上大学,我们两口子也要想办法跟上时代。”相比于杨先生的生意经,同样是“空巢家庭”的许太太将生活的重心放在锻炼养生上,每天来回步行七公里上下班,空闲时就研究养生食谱,周末和爱人爬山、打羽毛球,好不自在!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黄菡教授对此有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层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而是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另一层是,父母要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东西,如果父母一切为了孩子,不但会迷失自我,也会让孩子备受压力与束缚。”亲情是世间最无私的情感,但当孩子的身影渐行渐远,父母要舍得让他们经历坎坷;当看着空巢的父母失落空虚,孩子要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沈从文先生说,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如诗一般,也许,这也是对彼此最大的安慰与支持。

  本报实习生 魏 玮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