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煎药智能化:浸泡、加水都编入程序
在江苏省中医院煎煮区,可全程信息化操控煎药
煎煮中药“智能化”,浸泡、加水都被编入程序;患者用微信挑选就诊时间,踩着点来看病......近日,现代快报记者在江苏省中医院采访发现,医院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临床思维都展现了新的变化。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认为,“中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更多的病人享受到了江苏省中医院的名医名方名药。”
通讯员 冯瑶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安莹/文
徐洋/摄
患者迎来“好时光”:
手机预约诊间支付,看病踩点来
9月1日早晨,江苏省中医院患者门口告示牌吸引了60岁的徐江(化名)的注意。牌上写着:挂号缴费不排队,分时就诊不等候,8月27日起江苏省中医院推出全新分时段全号源……
老徐患高血压多年,每半个月就要到省医院复诊、调药。每次挂号都要起早,最迟6点半就要到医院排队等候,才能保证挂上专家号。“分时就诊就是踩着点来看病,这太方便了。” 不太会用手机的老徐决定尝试一下这种“时髦”的挂号方式。
他走到医院的服务台,戴上老花眼镜,掏出手机扫了微信挂号二维码,接着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输入手机号、验证码、身份证号、选择科室、选择专家、选择就诊时间段、挂号、缴费……老徐一步一步学会了在手机微信上挂号。“我虽然不太会用手机,但也要学。”老徐说。
老徐在学习微信挂号的同时,也有其他患者围了上来。李阿姨站在身后,踮着脚尖,伸着头,手里拿着手机,认真地按照工作人员所说的步骤,学习注册挂号。她说:“上了年纪了,跑不动了,在家挂号、候诊,这种方式挺好。”
■解读
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束雅春介绍,医院挂号窗口前“延绵不绝”的长队一直是道“风景线”,网络医院上线后,每天有三分之一的门诊患者使用互联网医院挂号就诊,通过省中医院APP、微信公众号、12580电话、省中医院官网以及自助机现场预约五种途径实现了挂号缴费不排队、分时就诊不等候。比如一个外地病人上午10点才能到达医院,可以预约十点到十点半的就诊时间,到了之后直接到诊室候诊,而患者无需再去收费处缴费,只要手机扫描打印单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支付宝支付。
现代快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江苏省中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近两万人,这意味着每天有数千人踩着点来看病,大大节约了时间和医院的就诊空间。
煎药智能化:
浸泡、加水都被编入程序
从2017年5月份开始,在省中医院代煎拿药的患者会发现,拿药的手牌上有一个条形码,可别小看了,它就像一张“身份证”,服药熬制程序全记录。看过专家,将中药处方交给门诊代煎窗口,上午收处方,下午就能在门诊二楼代煎中药收发处取到,省时又省力,最重要的是有效成分煎煮充分,疗效大大提高。
为了一探究竟,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江苏省中医院的煎药车间,这里是全省最大的中药代煎中心。房间里,146台智能化煎膏系统都冒着滚滚热气,每台“炉子”边上都有一台小小的掌上电脑,七八位熬药工在穿梭忙碌着,浓浓的中药味透过窗口飘散在石鼓路上。 江苏省中医院主管中药师倪昌荣介绍,中药煎膏系统全部采用人工智能操作,当患者选择代煎后,系统会生成两个条形码,一个给患者,一个到代煎中心,患者可根据条形码查询中药的煎煮进展,而代煎中心扫码识别条形码,可生成这服药的熬制程序。现代快报记者拿起了掌上电脑,发现每一服药的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也都由系统实时记录。比如,滋补类熬制的时间是40分钟左右,如果只熬了20分钟,想按“结束键”根本无法结束。
■解读
以前很多人觉得,医院代煎的药会不如自己煎的好,担心煎药工会不会搞错中药材……倪昌荣介绍,如今的信息化操控中,全程到底符不符合煎药规范要求都能通过信息检索,如几点几分收到方子、开始浸泡、开始煎煮一目了然。且改变了过去只煮一次的弊端,可进行二次煎煮,且可根据功率来调火候,功率从800瓦到3500瓦共七挡进行调节,完全模拟了古法煎煮。”据了解,省中医院日门诊量近2万人次,患者等待药房配药,排队至少半小时,如果选择让医院代煎中药,可省去排队取药环节,就诊时间会节省半小时以上。目前,该院患者中,每天大约1800人次选择代煎,同比增长12%。
中医特别适合于
人工智能研究
当古老的中医遇上信息化时代,会碰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方祝元表示,中医兴盛于农耕时代,落后于工业时代,腾飞于信息时代。“互联网+”特别适合中医大数据的应用,中医临床的经验也特别适合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比如,一名老中医可以把大量医案输进电脑,以后老中医不能看病了,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模式,把望闻问切、施诊摘要等内容往电脑里面一输, 就可以智能化地出具一个处方。另外还可以把治疗某一种疾病的所有名老中医的验方进行智能化处理,优化最佳治疗方案。这样也真正体现中医同病异治,因人而异的学术思维模式和临床就诊模式,更能促进中医现代理论的创新。
“数据大”
并不是大数据
我们常说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那么大数据和中医药有什么关联?方祝元认为,“数据大”和大数据有本质区别,但医院将近500万的门诊量还不能称为大数据,因为临床研究应用的数据还没达到中医临床研究更高的要求。对此医院做了很多尝试,研究初见端倪。方祝元透露,2013年,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成立,这也是实现中医大数据化最重要的抓手。这是在进行中医临床大数据研究基础上,真正实现让中医临床资料变成可利用的、产生新理论、新临床经验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