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软博会|大数据如何助力智慧生活?南京给出“徐庄答案”
交汇点讯 怎么快速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路线?无人店有多大的发展潜能?一张市民卡能够包办多少项服务?……在越来越智能化的社会里,这些看似简单便捷的智慧服务都是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第十三届南京软博会开幕前夕,8月22日,交汇点记者来到南京市玄武区徐庄软件园,揭秘大数据如何助力智慧生活。
玄武区是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位于玄武区的徐庄软件园集聚了苏宁集团、途牛旅游网等多家上市企业总部。在大数据发展方面,重点围绕在线旅游、在线消费行为分析、民生信息化服务等行业开展大数据创新与应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玄武区完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达19.2%,预计全年将超过630亿元。
在线旅游:基于数据分析的“客户画像”
点击鼠标或者打个电话,切合所有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线路就能快速设计好了?作为在线休闲旅游市场第一名的途牛,在互联网时代以升级资源点评系统和“为客户画像”的方式持续发挥大数据的价值,让旅游更简单。

据了解,目前途牛Hadoop(大数据技术)平台拥有上百台机器集群,能够提供2P数据量的存储能力,每日可以完成6T的增量数据处理、超过20000个任务以及6000次以上的调度。途牛高级副总裁钱海川表示:“在途牛发展的过程中,沉淀积累的大数据支撑了整个决策的过程,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一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也与途牛的市场地位及服务的出游人次体量相呼应。截至2017年6月,途牛总计拥有超过180万多种产品供用户选择,可以提供400个出发城市旅游产品的预订。目前,途牛已累计服务超过6880万人次出游,共获得超450万条客户点评。
怎么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呢?以点评数据为例,在原有用户点评的基础上,今年6月,途牛上线了全新的资源点评系统,升级的点评大数据进一步促进了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形成,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出游参考。
“尽管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但产品背后对应的要素是不变的,比如导游、酒店、用车等,我们把这些要素的点评进一步细化。通过新的资源点评系统,用户可以专门对单品类酒店、门票及度假品类中的酒店、门票等单资源进行精细点评,实现点评数据的有效共享和产品满意度的计算。”钱海川表示,这样做既可以激励更多供应商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有助于对供应商更精细化的管理,同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出游参考。
制定“客户画像”是途牛探索出的另一条捷径。“根据客户的网页浏览记录和消费记录,我们可以绘制出包括其基本身份信息、个人偏好信息、消费能力信息等方面的画像。依据此画像,便能快速制定出贴近其需求的个性化旅游路线。”钱海川告诉交汇点记者。
智慧零售:基于“最强大脑”的精准营销
“现在是8月22日上午11点,今日线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依次是:奥利奥夹心饼干、蟹棒、薯片……”在苏宁易购展厅里,屏幕上正展示着实时数据分析结果。

对于线上线下渠道最广的零售巨头苏宁集团来说,数字化就意味着高效。“没有数字化,缺乏对大数据的洞察就会被淘汰。”苏宁云商集团IT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如是说。而云计算、大数据都只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基于数据的洞察和分析才是关键。“你得清楚数据背后发生了什么,并作出预测。我们需要的是对大数据、数据云加以分析利用,捕捉和管理信息,并将其投入到零售业等各大领域。”
根据苏宁云商2017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店面3645家。其中,公司在大陆市场进入地级以上城市297个,拥有连锁店面1489家,包括204家云店;此外,还拥有苏宁易购服务站直营店2079家。庞大的产业链反促互联网下大数据能力的提升。

“大数据就好像一颗突破人类记忆极限的大脑,它能够精准的记忆用户平时的生活状态和购物场景,并基于这些数据对顾客做出一些基础的判断。”苏宁云商集团公共事务部副总裁何丹涛告诉记者:“云端系统通过不断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用标签分类标识。去苏宁购物的时候,苏宁会分析用户以往的购物行为,进行大数据匹配,从而分析出符合用户的购物习惯,向用户推荐符合要求的产品。”

在此基础上,苏宁提出了“智慧零售”的概念。简单的讲,智慧零售就是把用户以往的消费记录通过数据保存下来,在用户下一次购物时,数据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做出精确的消费需求推荐。
而智慧零售的数据来源,就是苏宁的大数据。苏宁电商有强大的零售优势,在形成从制造到零售,再到消费终端的商品链路的同时,又通过沉淀的数据,形成从消费者到零售业再到制造业的数据链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零售生态。苏宁数据云就以这样一个零售生态圈搭建数据为基础,在发展中逐步形成“最强大脑”。
智慧交通:基于数据采集的城市运力图
一排排冰箱大小的黑色机器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各色光,无数组数据就在这一闪一烁间飞快地运转、排序……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超级机房”,让人对“大数据”有了更具象的概念。该公司智汇生活平台技术人员告诉交汇点记者,目前机房共有这种“超级计算机”25台,为了保障“智汇市民卡”App可以实现更多功能,今年又新增了16台新机,扩展的功能包括医疗等民生项目。

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服务器机房
“智汇市民卡”简单来说就是南京人公交、地铁出行刷的那张卡,而依托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支撑,这张卡的所实现的“大数据”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市民卡公司96095客户服务部经理业恬曼采访中向交汇点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旅游、治安、诚信,甚至都市圈的消费,通通都可以“绑”在这一张卡上,而随着去年“智汇市民卡”App的上线,通过手机就可以充值,再不必在地铁站点排队了。
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汇平台的“大数据”不仅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动着脑筋”。在现场,负责市民卡大数据研究的技术人员陈恩惠博士用一张图向记者展示了100路公交车不同时段、不同人次的乘坐情况。类似的大数据图谱也适用于地铁人流的统计。“我们可以根据市民刷卡乘车的数据,分析出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客流量,总结出客流分布的特征和运行状态规律,为运营管理部门的智能调度、优化线路等做决策参考。”陈恩惠介绍,这套针对交通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预计今年11月投入运营,为优化城市交通提供数据依据。

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监测中心
同样即将上线的还有帮助公安反扒、反恐工作的大数据系统。陈恩惠透露,这套系统可以跟踪刷卡行为,通过发现“异常数据”帮助公安锁定相关目标嫌疑人,预计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实习生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