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游城墙绿道 为何有座椅不爱坐
如今,很多市民爱去明城墙绿道游玩休闲,但其中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专门设置了座椅的地方,反而一个人都没有;而没有座椅的地方,却常见市民们聚在一起。有些地段的绿道人流络绎不绝,有些地段游人却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针对此现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聪惠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明城墙绿道的典型区段进行“切片”,效仿人体医学检查和分析,拿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优化绿道设计的三项建议。扬子晚报记者 罗双江
每个区段“切”成二三十片
周聪惠老师告诉记者,绿道建成了没人去,或者虽然有人去,但其中的设施却没有充分满足游人的休闲需要,这都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他们的团队对绿道进行了“体检”,希望绿道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效仿CT和核磁共振对人体组织进行切片分析的方式,将调研中的每个绿道区段以50米为单位划分成20-30段切片,统计出每个切片单元上的人群和空间要素信息,逐项分解和对应排列。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出绿道区段不同位置使用人群的状态,再结合绿道内部空间各种要素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和推导两者的内在联系。”
通过周聪惠老师手头的图片资料,记者对“绿道切片”有了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这是挹江门—华严岗门区段的一个切片”,周聪惠老师指着一张图片告诉记者,“这是用无人机在空中拍摄的图片,这一段的长度是1300米,我们每隔50米画一条线,将这一区段切割为26个小段。”在切片中,记者能非常直观地看到游人的人数、树木植被,座椅、硬质路面、步道阶梯也非常清晰。
利用“切片分析法”,问题一目了然
“切片分析法能非常直观清晰地暴露绿道空间使用中的问题,例如人群活动与空间要素的错位关系。”周聪惠老师举例说,我们发现,绿道使用人群最多的空间,往往不是座椅最多的,反而是空间开阔,但服务设施并不密集的地段,往往能吸引人群聚集和停留。
例如,挹江门-华严岗门相邻的切片7和切片8上使用人数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图)。记者看到,切片7上的活动场地虽然没有任何固定座椅,但能吸引不少人群停留休息和活动,反而布满休息座椅的切片8上却空无一人。调查分析发现,切片7虽无座椅,但下沉广场周边台阶能为人群提供一系列可坐空间,而被台阶围合的中心场地能为不同人群开展各类活动(如儿童游乐、康体健身等)创造条件。切片8上的大量固定座椅则对空间切割和限定过于强烈,也扼杀了除停留休息以外开展其他活动的可能,大大降低了其对绿道使用人群的吸引力。
针对绿道优化设计他们提出三个建议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团队从三个方面为未来绿道空间改良和优化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周聪惠告诉记者。
第一是加强绿地和开阔硬地的穿插。绿道有节奏的空间开闭变化能打破单一均质的线性空间,并给使用人群创造游憩兴奋点以及停留活动的机会。
第二是提升绿道沿线场地空间设计和使用中的弹性和包容性,有效兼顾各时段、各类人群的不同活动需求。
第三是改善和加强人群对绿道使用空间的感知。很多绿道冷清的原因,在于市民根本不知道身边还有这么一个适合游憩的场所,而其中核心的因素就是视线阻塞和通行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