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116件“地标”成为百姓摇钱树
中国江苏网8月20日讯 “有品牌,才有身份,才有身价。我们淮安红椒是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最便宜时批发价每斤2.5元,最贵时批发价能卖到10元,跟肉价一般。一家平均20个大棚,一个棚一亩,一季大椒能卖到30万元,比种什么都赚钱!”正当红椒收获季,在清江浦区黄码乡,种植户黄德军跟记者细说他的“淮安红椒”致富经。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近年来围绕精准扶贫,淮安大力实施商标富农强市战略,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数达116件,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116件地标“点石成金”,壮产业,拔穷根,形成了独特的“地标扶贫”的淮安模式。
走进淮安的菜市场,随便拿起一样东西,都有可能是地标产品。金湖的荷藕、芡实,洪泽的红衣小花生,淮安的茶馓、蒲菜,淮阴的红薯粉丝,涟水的千张、捆蹄、鸡糕……地标产品涵盖粮食、水产、蔬菜、畜禽等六大类。
大树之下必有沃土。淮安市代市长蔡丽新介绍,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及重要商标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商标品牌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精准扶贫”在淮安大地扎了根,仅市、县两级政府扶持、补贴地标的资金就有近1000万元。
政府给力,工商等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培育得力,使得各地都在挖掘埋在田间地头、沟渠湖泊里的财富,地标爆发式涌现。“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169.91亿元,雄踞全国淡水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淮安红椒”被选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淮阴黑猪”等3件地标入围“江苏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20强”。淮安市工商局局长蔡莉说,该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共9674件,其中地理标志以116件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占全省总数的45%。
116件地标,无不是富裕一方的“聚宝盆”、拉动一方发展的“摇钱树”。“没有注册地标前,大米每斤两三元,2007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后,一斤高的卖到六七十元!”淮安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就是地标的力量!目前淮安大米产业联盟全产业链合作企业近20家,核心示范基地1万多亩、合作基地20多万亩,不仅提高了淮安大米价格,还带动稻谷收购价高于市场0.40元以上,每年为稻农增收3亿多元,引来袁隆平院士点赞并为“淮安大米杯稻香千年”征文大赛撰写寄语。
脱贫、致富是“地理名片”的一面,产品——地标——产业黄金链条,是“地理名片”的另一面。以盱眙龙虾为例,围绕“小龙虾”做文章,盱眙形成龙虾养殖、贩运、烹饪、调料全产业链条,从业人数超10万、产业规模超百亿。“一只虾”带动“一片稻”,现在盱眙龙虾又吃出了连锁反应,黄金链又在延伸:全县“虾稻共生”种养面积13.5万亩,亩产生态稻谷400公斤,较常规“一麦一稻”净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农民年增加相关收入超过4亿元。
农业品牌化,也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赢取了先机。在淮安市,红椒大棚又叫“白色工厂”。在白色大棚下,红椒一个个肥硕油亮,孕育着农民致富的希望。黄码乡种植户陈志法,去年9亩地,一季挣了十五六万元。“人多的户,种二三十亩,年收入40多万元很常见。”有的村子赶上行情好,卖完一季红椒村民集体去城里买汽车。目前“淮安红椒”年产量超过30万吨,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单季亩效益达2万元。作为我省第一个设施蔬菜地标,如今,大红椒又登上更大的舞台。在清江浦区部分乡镇,被摆在家里或办公室的不再是传统的绿植,而是一盆盆印有“淮安红椒”字样的盆景红椒。最先尝试种植盆景红椒的是该区的老种植户孙成宝,他说,种红椒盆景,成本不高,既能食用又能观赏,还能卖钱,一盆红椒盆景能卖25元,比一株红椒利润高出好几倍,一举三得!除了盆景,当地农民还将红椒制作成可食可看的工艺品,开发了红椒宴、红椒罐头以及红椒剁椒酱等系列食品,多元化经营让大伙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