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区委书记的大走访日记:聊家常听牢骚敞开心扉才有连心桥

眼下,以察民生体民情解民困为目的的大走访正在省市区、街道、社区各部门开展,接地气、见时效的走访不仅解决了市民生活中的部分急难险重问题,也让参与走访的各级党政工作者零距离体验到居民的真切需求。在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让彼此内心也建起了一座连心桥。也正是走访中的真情实感,让不少参与走访的工作人员自发写起了走访日记。作为一个区的掌门人,参与走访的区委书记也有日记吗?有,记者日前就在雨花台区看到了出自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雨花台区委书记黄河的走访日记,日记中记录了黄河已经完成的三次走访内心体会。
大走访推动大落实 党员干部多了份责任与担当
大走访轰轰烈烈,有没有时效或者说有多大时效,在活动开展之初不少人都在心里打个问号。黄河在走访日记中也提到,群众十分关心大走访中反映的问题能否“大落实”。“通过一次大走访,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完全可以给困难问题分分类排排序。”和自己此前在不少公开会议上表达的观点一样,日记中也透露出黄河对于走访时效的解决思路,即老百姓“急愁烦”的眼前难题要即知即办、“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要用心去办、“可预见”的未来考题要主动去办。
“不仅如此,还要把大走访与全区三大攻坚战、四项难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机制,在实践中探索雨花富民的‘三十六计’,真正做到为民生而发展、以民生促发展。”虽然在走访过程中听到的牢骚不少、问题也很多,但党员干部队伍通过大走访实实在在的变化却是让黄河在日记里感到欣喜的地方:“有的党员说,‘走访之后,自己多了一份牵挂,也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担当。’很多党员在接到结对群众电话反映的问题后,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询问政策和解决办法;有的党员通过电话向群众解释政策,效果不佳,就利用休息时间多次上门做工作,直到群众明白了、想通了;有的年轻党员说,‘以前不会跟群众打交道、拉家常。现在懂了,只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其实,“只要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疾苦甘甜,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就一定能让大走访走出大实效”。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让大走访成为强区富民合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黄河本人,雨花台区35名市管干部每人都要联系1个社区、结对1家企业、走访20户群众。同时,该区还划分出72个“经济网格”、436个“居民网格”,标注窗口表,建立微信群,2661名党员干部沉入网格、开展走访,明确走访范围,落实走访责任。在和普通居民生活最密切的社区层面,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59个“走访组团”,推动部门和社区结对、机关和基层互动。截至8月4日,该区共走访企业6206家,走访常住家庭128769户,走访率分别为96.97%和96.10%。
不仅如此,在第一轮走访基础上,雨花台区将教育、卫生系统基层单位纳入参与范围,通过用好优质民生资源,实施精准定向对接。全区267名党员教师,走访了1700名困难学生;165名卫生系统党员,走访了970户重病家庭,努力让帮扶解困工作帮到点子上、帮到实效处。在常住居民全覆盖基础上,将暂住户、空置户也纳入走访范围。特别是对全区4.8万暂住户、3.1万空置户实行分类管理,确保走访底数清晰、全面覆盖。最难得的是对于走访的效果,雨花台区专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第三方测评,通过选取有效样本、等距随机抽查,重点了解群众知晓、问题解决、满意程度等9项核心指标,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全年作风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走访成效好不好由群众来评判、说了算。
在这份走访日记的结尾,黄河写道“大走访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大走访继续走深、走实。点对点解决好群众的‘小事’,汇聚成富民的强大合力;实打实建设好每一个小家,推动我们的‘大家’更加富裕、和谐,早日建成‘强富美高’新雨花。”
三次走访居民家庭 琐碎小事多是烦心事
继2月27日走访了开发区天保社区刘村二组,4月8日、6月29日,黄河分别对雨花街道阅城国际小区、雨花经济开发区锦华新城小区的居民进行了走访。对于前后三次的走访,黄河在日记中是这样记录的:走访中群众提到最多的“烦心事”,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个性化的小事。像阅城国际小区居民叶正琴的儿子患有轻微尿毒症,她独自一人带着患唐氏综合征的孙女生活,与她聊了半个小时,她才陆续说起了生活中的难事,既有房子漏水的事、也有孙女落户的事,件件都是这个普通家庭的头等大事。
不仅对于居民如此,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小事难过大事。在走访区内重点软件企业——华为科技时,黄河发现企业对于雨花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创业创新环境都较为满意,让他们发愁的是停车位紧张等一些“小事”。经过认真梳理归纳,居民反映的众多细碎小事也有着许多共性,主要集中在小区物业管理及居住环境、停车位紧张、医保报销、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这些群众关心的桩桩‘小事’,正是雨花发展亟需弥补的短板,也是今后工作推进的发力点。”
为此,雨花台区建立了“承办+会办”机制,完善问题意见首办、次办、会办“三级办理”流程,确保通过“大走访”,解决一些问题、消除一些隔阂、温暖一些人心。
走访日记
2月27日 雨花经济开发区天保社区刘村二组
走访中,群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让我十分感动。天保社区的刘有道老人今年75岁,患肺癌已经三年,一个儿子在外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走在他家坑洼的水泥地上,看着斑驳的墙壁,老式的橱柜、方桌,还有小院里破旧的三轮车,我深知,群众的困难远超我之前看到的文字描述。坐在长条板凳上,老人一直在说,党的政策好,街道和社区也很关心,为他办理了低保,每个月能领到810元的低保金,自己很知足。老人的眼神和话语透着质朴、充满感激。谁的生活中没遇到过难处,更何况是困难群众?越是这样宽容、善良的群众,我们越是要经常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为了让他敞开心扉,我跟老人聊起了过去的事、身边的事和孩子的事,渐渐地,他的话多了,跟我说起了自己最大的心事,希望儿子能够找个安定工作。我认真地把他的心里话记下来。临走时,我递上民情联系卡,嘱咐老人有事可以随时联系。与刘有道老人的交谈,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敞开心扉,才能做到既“进了门”,又“连了心”。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