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南通基层社会治理多项创新成全国示范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25 06:34:00

  南通基层社会治理多项创新成全国示范

  需求有效回应 矛盾多元化解

  落实治国理政新方略 法治江苏在前行

  “以前跑断腿都买不到的针头线脑,如今全都摆在了家门口。”社区设立“义卖铺子”,让住在南通市崇川区虹桥社区的居民毛阿姨觉得方便多了。除了义卖铺子,还有花草医院、邻里食堂、放学驿站……一个个名称新奇的便民招牌醒目地挂在南通主城区的角角落落。这些由社区和志愿者设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

  社会治理是老课题,同时又是“新试卷”。南通市近年来在这方面屡屡创新,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社区邻里自理街坊共治、“三所共建”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邻里自理,

  满足居民服务新需求

  走进崇川区虹桥街道虹桥社区服务中心,大小形状不一的各式招牌竖在地上、贴在墙上、摆在桌上。“上面都公示着为居民办事的项目。既要写清楚,又要有条理,牌子就显得多。”社区党委书记、综治办主任顾彤彤对记者说。

  从下岗人员独生子女费的发放到残疾人辅助器具租借,从公益岗位的申报开发到公共租赁房申请,再到个体户开业工商登记……据悉,为了让居民少跑腿,崇川区将70项和居民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全部下放到108个社区,由专业社工为居民“贴身”办理。此外,代缴水电煤气费、购买车票、缴电话费等约20项便民服务,也被引入到社区。

  除了享受普惠式的公共服务,居民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困难 “点菜下单”,享用社区端上的便民服务“大餐”。在虹桥社区的居民“点单墙”上,记者看到,居民的需求五花八门,而社区则是有求必应。“54幢居民希望门前有便民缝衣铺”,接单者回应“已向邻里赠送一台织补机和针织材料”;“老人出门不便需要超市代购”,反馈结果“由社区办结”。

  在志愿服务中彰显德治,是南通基层治理的又一大特色。在崇川区,数以万计的“活雷锋” ,常年出现在社区邻里、困难人群身边。

  在虹桥街道“孙爷爷谈心室”,孙陈达搬出了厚厚的五十几本值班记录,里面记载的是2008年至今志愿者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台账记录。孙陈达是一名小学退休校长,成立谈心室是为了和孩子们面对面聊天,帮他们解开心结。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推进自治、德治还是法治,其根本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永华说。

  资源整合,

  打造大稳定大平安新平台

  2012年7月,全省首家县级综合性综治实体平台——南通市崇川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经过5年的发展,南通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综治中心,镇级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优秀级标准,村级中心规范化建成率100%,大稳定、大平安的治理格局已然形成。

  记者在海门市综治中心看到,这里就像一个综合型“医院”:服务大厅设置了导引台,负责对信访接待、纠纷受理、法律援助等多个接待窗口所涉问题进行“分诊”,让来访群众迅速找到对应的“治疗科室”。

  2015年12月7日下午4点半,海门市综治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发现,4个乡镇上报信息显示,第二天将有近100名出国劳务人员因欠薪相约到市政府上访。工作人员立即将此信息以《每日专报》形式报中心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二天早上,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将聚集市政府上访人员带往中心接访,现场承诺一周内给予答复。

  随后,中心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和涉事公司召开专题协调会,商定合同签订公司负责支付所欠工人工资总计130余万元。一场持续数月的欠薪纠纷化解。

  综治中心的建立,不是一次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由综治委牵头,20多个部门全部或部分的职能在这里聚合,形成了“一站服务、关口前移、有机衔接、多方联动”的积极效应。

  “2016年,全市三级中心累计排查纠纷线索12万余条,有效防止纠纷15967起,受理调解矛盾纠纷29073起,防止群体性上访459起8029人次,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101起。”南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焦广琪介绍。

  多元融合,

  推进社会共治共享新方式

  作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发源地,南通近年来积极探索构筑“一综多专”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

  在主体多元上,全面发挥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多元主体作用,由综治部门牵头,整合人民法庭、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法律)服务所和其他职能部门资源,建立矛盾纠纷 “一庭两办三所+N” 多元化解新模式。

  在力量多元上,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创新实施“212”诉调对接机制,设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并引导律师、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在手段多元上,综合运用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多种手段,创新“说事讲法评理会”化解机制,群众说事、专家释法、大家评理。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配置各类纠纷解决资源,也有利于增强纠纷解决的公平和效率,实现多元融合、共治共享,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意义深远。”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这样认为。

  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港闸区探索建立的“三所共建”化解矛盾纠纷经验写进了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报告。此外,启东市探索形成了“人民调解+医责险”医患纠纷调处新路径,如东县构建了“一网通”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如皋市提出了法治化调解“五步工作法”,通州区探索总结出“调解18法”。南通的这些经验做法,为全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了示范样本。

  与此同时,南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机制。去年以来,因综治工作责任制落实问题突出,一个县被取消评先资格,4个乡镇被“一票否决”并摘牌,5名科级干部被暂缓考察提名。

  本报记者 任松筠

  本报通讯员 陈 旭 王志高

标签:

责任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