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富民新亮点】农村企业化 住宅城市化 家园旅游化 三“化”给力刘老庄变模样
烈日炎炎,记者走进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完全找不到几年前的模样:全村588户,家家住楼房;青壮年家门口上班,不用出门打工。
刘老庄村党总支书记朱林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这是幼儿园、卫生室,这是图书室、电影室,这是健身广场、棋牌室……城里有的,我们都有!我们有的,城里人却不一定有。比如,物管费、合作医疗费、养老保险费,村里全包,个人不掏钱;谁考上大学、生病住院,村里发补贴!”
见记者疑惑,陪同采访的淮阴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你还停留在过去,现在的刘老庄大不同啦!农民拿‘四金’——土地租金、上班薪金、村里补金、入股股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8万元!”
刘老庄,一片让人敬仰的热土。1943年,新四军82位勇士在此与千余日寇血战,全部壮烈牺牲。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刘老庄发展不快,直到2008年,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才3800元,村集体欠债8万元,是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
短短几年间,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刘老庄?
2009年6月,以朱林为领头人的新一届刘老庄村两委班子一成立,便响亮地喊出“农村企业化”这一发展新路径。村主任苏炳文还记得当年的情景:“那时,朱林在苏南做生意,被大伙请回来当书记。他眼界高、思路广,当书记后自己拿了50万元,村两委其他人每人又凑了一点,注册成立江苏天元建筑公司,购买机械,承揽市政、绿化、水利工程。通过几年滚动发展,公司已有大型机械9台,固定资产450万元,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150万元。”
“农村企业化”让刘老庄挖第一桶金。不久,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又建起食用菌厂和制衣厂。两家企业生意红火,录用580名村民,他们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村里近一半劳动力变成上班族。
刘老庄村平了56个老庄台、填了68处废沟塘,一下“多”出1200亩土地。通过城乡挂钩和奖补资金等政策,这些地“生财”1.2亿元,然后又“变”出24栋住宅楼。2012年,全村588户拆迁旧房,以一换一,不花钱全部住上小洋楼,实现“住宅城市化”。
通过这两板斧,刘老庄初步摆脱贫困。有了信心的刘老庄人,路越走越宽,想法越走越多,提出“家园旅游化”的新目标。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建起千亩日光能大棚、千亩果树采摘园、千亩精品苗木园、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发展农家乐。由于靠近刘老庄82烈士陵园景区,离淮安市区又近,刘老庄“红色旅游”牌子很快就火了,城里人春天来看花、夏天来采摘、秋天来垂钓、冬天来跑马场骑马,一年四季不断人,一年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企业化、城市化、旅游化,三“化”同步,拔掉刘老庄的穷根。坐在宽敞明亮、上下几层的村民服务中心里,朱林跟记者细说现在的家底:
“人往哪里去?办企业,用掉一半劳力;办旅游,又用掉一半劳力。全村1700多人,没有外出打工的,全部就地上班。钱从哪里来?农民上班拿薪水,土地流转拿租金,入股企业、农家乐拿股金,拿村集体补金。村集体收入同样节节高:建筑公司每年赚150万元;食用菌厂、制衣厂每年上缴40万元;800亩集体土地承包给人家,每年租金80万元;村办合作社每年入账30来万……”
每年收入300万元,不缺钱的村集体,给农民办事更有实力。综合服务中心、水泥路、养老服务中心、关爱驿站、游园广场……能建的设施,村里都建起来。
刘老庄富起来,村领导一班人责任不减。全村58名党员,每人都要参加“5+3”工程活动,即每人每年5个义务工,每人负责小区1棵树的管护,每人负责1个单元10户的卫生、治安、和谐,每人联系1个病灾户。
本报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