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整治水环境改造淹水点 10日特大暴雨后1小时积水基本消除
秦淮区地处南京城南,老小区多、淹水片多,加之秦淮河从该区入城,往年汛期动辄受淹。去年7月中旬大暴雨中秦淮河水汹涌而来、象房南村积水过膝的场景,至今让人难忘。然而前日南京迎来主汛期后第一场强降雨,秦淮区累计雨量最高达185.5mm,创下1951年以来日最大降水量纪录,可除了少数因为市政施工形成的积水点外,该区主次干道积淹水雨停1小时后基本排掉。
“平时常磨枪,战时不慌张。”秦淮区水务局局长卢杰认为,该区今年防汛能够“从容不迫”,是因为棚户区、淹水片区改造和水环境整治打下“坚实的底子”:往年汛期常见的17个淹水点,改造后只剩下3个;道路环境整治疏通地下管网,结合雨污分流改造,畅通了城市排水“微循环”。加之暴雨前未雨绸缪,提前降下管网和河湖水位,使得这场特大暴雨再也未能像过去那样“肆虐逞能”。10日大雨,到下午4点第一次雨停后半小时,秦淮区主次干道积水基本排掉,第二次大雨后到晚上七八点,淹水点也基本消除。
淹水片改造,是秦淮区治水的重点。继前些年整体改造中华门外西街片区后,去年秦淮区又整体拆除10平方公里的红花—机场地区,自筹17亿元拆改象房南村老淹水片。“淹水片整治有如老树刨根,需下猛药。”秦淮区住建局负责人说,象房南村、中华门西街这样的淹水片,地势低洼、管网缺失,年年整治年年淹,小打小闹成效不大,只有结合片区改造、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彻底改造,不但解决淹水问题,还整体改善地区环境面貌,植入城市新功能、新产业。
秦淮区水系丰富,因水得名,水环境整治不仅关系百姓福祉,还是打造全域旅游的抓手,因而在南京起步最早、力度最大。截至目前,秦淮区24条河道已基本实现截污改造,总共清淤60万立方米。水清岸绿,既是旅游休闲的载体,又是雨水泄洪的通道。而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全收集工程的实施,更是大大提升地下排水能力。结合南京精细化建设管理,秦淮区对长乐路、太平南路、苜蓿园大街、中华门、莫愁路等一大批主次干道进行整治,疏通地下管网,铺设透水慢车道,并对夫子庙、月牙湖等片区出新改造。据统计,秦淮区已完成190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疏通街巷污水管82条、6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不仅增加了一套排水系统,还解决许多老小区化粪池漫溢、雨水倒灌等“堵点”,畅通了城区排水“源头”。
秦淮区今年将完成河湖水系整治,2018年雨污分流全部结束,到2019年维护改造完31座区管泵站和15座水闸,誓让动辄淹水的“城南旧事”,彻底成为秦淮区的“历史”。
本报记者 顾巍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