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南京“失独妈妈编织社”帮助自己温暖他人

走出巨大伤痛,如今她们乐观而充实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于洁尘   2017-06-05 09:29:00

  这个周末,热河南路街道的45个失独老人又学会了一门新手艺——种植多肉植物。街道副主任张雯娟说:“我们每个月都会发放500—7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给这群‘特扶老人’。但是从长期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更缺的是贴心关怀和心灵慰藉。所以,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最少一场活动,和他们聚聚。而像‘失独妈妈编织社’这样的组织更是经常来我们这里,和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年逾五旬而子女早逝,这样的失独老人在鼓楼区共有1039名。区计生协会副会长杨惠宁工作已有30个年头,可说起每个失独老人的伤痛,杨会长依然于心不忍。凤凰街道有一对老夫妇,上高中的儿子在公交站等车时被撞身亡,父亲连续3年每天都要到那个公交站台痴痴地站着,家里垃圾成堆也不打扫;江东街道一户居民,夫妻俩都是省级机关退休干部,孩子早逝后两人封闭了心灵,也拒绝了和外界的交往,回家后坚决不出门,有人敲门也不开……

  街坊邻居怕触碰他们的伤痛,不敢凑上去搭讪。而通过关怀慰藉来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却是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于是,一次次上门、一次次碰壁,再通过和缓的方式一次次接触,最终化解他们的心痛,鼓励他们乐观走下去,成了工作目标。杨惠宁说:“整整3年之后,当我在一次一日游活动中看到那对省级机关的老夫妇时,心里才松了一口气,他们终于走出来了。”

  走出来,还要乐观活下去。一群坚强的妈妈在区里的支持下成立了“失独妈妈编织社”,领头人是70岁的杨兆芳。杨奶奶10年前失去了独生女儿,女儿去世5年后,老人建了一个QQ群和失独父母互相交流、互相鼓劲。去年底,老伴因车祸意外身亡,家里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那段时间,凤凰街道每晚都要安排一两个工作人员在老人家里陪她,老人很快走了出来,她说:“我要做一个可爱的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可恨的人、遭人嫌弃的人。”

  拥有几十名成员的“失独妈妈编织社”在杨奶奶的带领下,走遍了鼓楼区各个街道社区。到白云亭社区边联欢边编织,到金陵六村社区开座谈会……街道社区负责采购毛线等材料,平时大家聚在一起织毛衣、手套、围巾,编织好的成品要么送给困难家庭,要么送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今年端午节,石头城社区特地把编织社的妈妈们邀请到社区养老院,杨奶奶带着大家包粽子,50多个人包了一大堆粽子,煮好后再送给养老院的老人。

  这群经历过巨大伤痛的妈妈们,懂得了乐观面对人生的意义。她们有一个微信群,天天在群里热火朝天地聊各种话题。妈妈们还定下了不少规矩,比如说每周最少AA制聚会一次,吃吃土菜涮涮火锅。大家还比着看谁学会了最新的编织花样,谁织了件最适合养老院老人穿的背心。

  “过去总说养儿防老,孩子走了,老人们一是内心悲痛,再就是担心养老问题。”鼓楼区“连心家园”项目特邀的心理咨询师张建钟说,“现在,政府出面为老人购买保洁卡、住院护理险,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给予生活补贴,应该说生活没后顾之忧了,需要关注的是心灵的健康。‘失独妈妈编织社’这样的小社团,通过互相鼓励的方式抱团取暖,充实自己也帮助了他人,这乐观健康的人生很感人。”

  本报通讯员 袁晓岚 本报记者 于洁尘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