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禁烧秸秆十八年 除了空气被改变的还有什么?
交汇点讯 还有4天,就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每年环境日到来之际,也恰好是农民们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夏管的“三夏”大忙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秸秆问题无疑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此前不久,江苏再次出台秸秆焚烧禁令,明确当地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焚烧秸秆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禁烧多年,江苏的空气有没有变好?除了付之一炬,这些农民眼中的“废物”还能做什么用途?交汇点记者对此做了一番了解。
燃烧秸秆后果知多少?
秸秆通常是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残留部分。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过去,秸秆是农民仅次于粮食的重要资源,生火做饭、沤肥造纸、喂养牲口,用途十分广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大量秸秆无力回收,很多农民选择一烧了之。
焚烧秸秆究竟会带来哪些后果?一系列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2011年6月13日,56岁的烧伤病人仲维珠因伤势严重,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去世。几天前,她因在自家麦田里焚烧秸秆而引火上身,不幸被烧伤。而在她之前,已有3位因同样原因烧伤的病人,在就医途中或救治无望而死亡。据记者了解,那一年夏收以来,仅通大附院就已收治了20多名因焚烧秸秆而烧伤的病人。
2015年6月12日,合徐高速宿州南收费站以南约6公里处发生多车追尾事故,加上该段有秸杆焚烧烟雾较大,现场双向一时间无法通行。记者注意到,当时有网友认为,合徐高速车祸多车追尾是焚烧秸秆惹的祸。
2014年10月23日,雾霾侵袭江苏全省,南京的空气一大早就进入“中度污染”级别。有不少市民反映,在前一天晚上到当天凌晨,能清楚地闻到空气中有熟悉的秸秆焚烧气味。
除了引发火灾和车祸,秸秆焚烧和雾霾之间也存在关联吗?南京师范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秸秆燃烧释放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PM2.5、PM10、二氧化硫以及其它污染物。其中,众所周知的PM2.5就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此外,当这些烟雾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黏膜部分的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的发生。对环境、人及其它生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禁烧十八年 江苏空气变“甜”了吗?
交汇点记者搜索公开资料发现,早在1999年,国家环保部就已经出台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禁烧秸秆的范围和处罚作了具体规定。也正是从那一年起,秸秆禁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推行。身为农业大省的江苏,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自然也没有例外。
在《管理办法》公布后的第二年,江苏在全省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3.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7%。
2008年起,江苏开始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发力:规模化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0座,开展秸秆还田,多管齐下治理秸秆污染,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8个。秸秆的再利用让江苏的农村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记者注意到,近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今年江苏将继续利用卫星遥感全方位、立体式监控秸秆焚烧。事实上,将遥感技术运用在秸秆焚烧火点监测,江苏从2009年起就已经开展。那一年的夏秋季节,江苏还针对26个市、县、区全面开展秸秆禁烧禁抛的事前、事中督政工作,据统计当时共出动413人次。
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和推进县建设是2011年江苏环保工作积极推进的重点。除了继续利用卫星对夏收和秋收期间的秸秆焚烧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并定期通报,《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也在2011年出台。在秸秆禁烧的重点时节,由江苏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省级联合督查。当年环保部通报江苏夏、秋季秸秆焚烧火点数分别较前一年同期下降47%、38%。
2012年,《江苏省秸秆禁烧工作考核及奖励办法》正式下发,规定对江苏13个市的政府进行“百分制”的秸秆禁烧考核,卫星遥感监测及现场巡查火点结果首次作为相关部门秸秆禁烧省级资金补助的依据。据统计,当年累计出动秸秆禁烧巡查人员达到近万人次。
如果说2012年是为江苏新一轮的秸秆禁烧工作开了个好头,那么2013年势必会在江苏的秸秆禁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江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若干政策措施》,专门建立秸秆利用考核机制,并安排3.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于夏秋两季分别召开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江苏省发改委、农委、环保厅、农机局开展联合督查,省人大常委会、省监察厅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效能监察,实行严厉的焚烧问责制。各地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五级禁烧网络,严格秸秆禁烧考核和责任追究,严肃查处“第一把火”,对秸秆大面积焚烧的地区约谈政府负责同志,对工作不力的党政干部给予纪律处分。
有了2013年的大力推进,2014年,江苏秸秆禁烧成效显著,环保部通报的秸秆火点同比下降88%。当年禁烧期间,江苏省领导亲自带队督查,江苏省环保厅组织14个督查组驻守各地开展巡查。除了完善卫星遥感、路面巡查和PM2.5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控模式,还首次探索使用无人机、直升机监测监控火点,并每日在各大媒体公布各地火点情况。此外,这一年还出台了《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考核办法》。
2015年,在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方面,江苏省农委、省农机局、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完善以禁烧成效为导向的资金补助机制,省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严格落实禁烧责任制。环保部通报的秸秆火点数同比下降91.2%。去年江苏在禁烧期间,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仅发现1处秸秆焚烧火点,未发生因秸秆焚烧或抛河引起的严重污染事件。
禁烧十八年,江苏的空气变好了吗?记者注意到《2016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有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江苏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较2015年上升3.4个百分点,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或保持稳定,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2.1%、较2013年下降30.1%,达到国家提出的“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13%,比2015年下降3%”的目标要求。不难看出,随着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江苏的空气质量总体正在逐年转好,而且这种改善是眼睛能看得见的。2017年,这场治气攻坚战该怎么打?
根据2017年5月31日发布的《关于2016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今年江苏在治气上确立的目标是: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49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4%、10%;实施15大类4288项重点治气工程,突出加强石化、化工、电子等重点行业的有机废气治理,在全省化工园区普及推广化工废气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在印刷包装、汽车船舶制造等七大行业全面推行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生产材料替代,大幅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从而控制臭氧污染。
换个思路 “废物”秸秆其实不废
“哪家地里冒烟,公安把你收监”,“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地理焚烧秸秆,天上卫星定位”……在全国各地农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从这些口号和标语不难看出,各地政府对于秸秆焚烧问题的态度已经到了严厉,甚至零容忍地步。可每年到了禁烧时期,还是总会出现个别违规烧秸秆的“漏网之鱼”。记者发现,为了防止秸秆焚烧事件的发生,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向农民推广秸秆还田:先把秸秆粉碎,再把土地深耕,将秸秆埋在地下。然而事情的结果是,农民并不买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科学原理上来说,秸秆还田是处理秸秆问题最绿色环保的方式。让秸秆像自然界的其他植物那样,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发芽、生根、长叶、成熟、开花、结果,最后衰老、死亡,等到第二年春天再发芽生长,继续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但这个做法的前提是不讲求效益。可我们知道,农业系统是人们有目标地种植作物,而不是任其自然生长,产量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潘根兴教授告诉交汇点记者,这也是农民不乐意接受秸秆还田的原因。“秸秆和森林里的树木不同,树的叶子掉就掉了,一年到头等它自己慢慢分解都没问题。但农作物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地收获成熟,如果让秸秆自然去分解循环,一定会耽误农时。因此在农业生产上,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生产管理部门的一个误区,一味地推行只会逼得农民去把秸秆烧掉。”
那么,现阶段究竟有没有比较好的处理秸秆的方式呢?潘根兴对记者表示,秸秆还田从原理上说是好的,但应该有一些概念、技术、机制上的创新。“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非要直接还田?能不能可以先进行一些处理,再来还田。上个月底,农业部发布的秸秆农用的‘十大模式’,算是一份非常详尽的方案,对各地相关部门来说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后一种将农作物秸秆通过低温热裂解工艺转化为富含稳定有机质的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为介质生产炭基肥料,再返回农田的方式,我们在南京六合的马鞍镇一直在做,并且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像这样利用秸秆,让土壤增肥的同时,又能提高农民的收益,是我们最希望能看到的。”
交汇点记者 华夏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