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治理太湖10年 为何蓝藻仍“疯长”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杭春燕   2017-05-26 07:44:00

  新华调查

  船行太湖,在不少湖湾区,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蓝藻在水中漂浮。调查显示,今年4月以来,太湖发生蓝藻水华20多次,藻密度、聚集面积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个别时段的部分湖区蓝藻聚集情况较为严重。

  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今年蓝藻大面积聚集?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太湖氮磷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太湖藻类生长条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旦水文、气象条件具备就会出现大面积聚集,这也是太湖蓝藻暴发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气温是诱因。去年冬季太湖地区平均气温6.8℃,比常年同期高1.9℃。冬季积温(注: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613.2℃,比常年同期偏多164.3℃,为历史第一高,有利于蓝藻休眠越冬。气温偏高,越冬期太湖底泥中具有活性的蓝藻数量多,春季蓝藻复苏量也相应大增。加之今年春季气温偏高,蓝藻复苏早。今年春季前期平均气温13.6℃,比常年同期偏高1.9℃,日照时数309.6小时,比常年同期多35.7小时,有利于越冬藻种的复苏和快速生长。

  今年已是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爆发后的第十个年头。这些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齐抓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连续九年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目标,主要水质指标均较2007年改善1-2个类别,其中除总磷外,其它3个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总体方案2020年目标。

  对于十年治太,朱铁军提出“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肯定治太成果,二要充分认识治太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安全度夏形势的严峻。他坦言,当前太湖治理工作面临很大压力:太湖湖体总磷、总氮仍处于Ⅳ类和Ⅴ类,进一步改善难度较大;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较差,进一步控源截污任务艰巨。“尽管近年来太湖水质主要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流域河网和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改善幅度较小,仍有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入湖污染物总量大于太湖环境容量,直接影响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改善。” 而过去十年的太湖治理,以控源截污为主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随着这些治理工程的完成,太湖水环境改善的趋势放缓,改善的难度变大,经济上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秦伯强认为,当前蓝藻治理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应当强化对氮磷负荷的控制,清淤捞藻仍是必须坚持的重要举措。

  无锡作为全省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阵”,其清淤量占全省的70%,蓝藻打捞量占全省90%,治太任务非常繁重。根据太湖蓝藻发生情况,4月14日,宜兴八房港开始打捞蓝藻;4月15日,无锡湖区水草打捞工作启动;4月17日,蠡园喇叭口、马山月亮湾开始打捞蓝藻。截至5月10日,全市共计打捞蓝藻13.46万吨,水草2.05万吨,产出藻泥415.7吨。在全力打捞蓝藻的同时,无锡还积极开展调水引流,实现引清释污。今年以来通过常熟枢纽调引长江水3.24亿立方米,入太湖1.19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大渲河泵站引流3.26亿立方米。

  秦伯强还建议大幅度提升污水处理厂氮磷排放标准,率先在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实施更为严格的控磷控氮措施;实施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提升流域生态空间;通过综合调控,促进湖体草型生态系统恢复等。

  然而,湖泊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从国外情况看,北美五大湖氮磷等指标虽好于太湖,近年来仍多次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2011年约有5000平方公里,2014年又因蓝藻暴发造成数十万居民短时间内无水可用。十年间,我省太湖治理得到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流域群众也从身边环境的改善得到了实惠,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太湖富营养化,仍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

  本报记者 杭春燕

  本报实习生 陈 晨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