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惠享民生 > 正文

0

“书屋”进农家 农友变“书友”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程长春   2017-05-02 07:12:00

  门口一个小亭子,院子里摆放着收集来的根雕、磨盘,主屋有大书案和铁制书架……4月20日,记者走进东海县石湖乡廖塘村马如飞的家,闪亮的铜牌上刻着“如飞书屋”四个大字。

  52岁的村民王学江正在屋里看书。王学江告诉记者:“农闲时想看书的人不少,我和我两个小侄儿经常来看书。村部里也有‘农家书屋’,但很少开门,那里书也少,不像这里,历史、文学、儿童读物都有,我自己喜欢看历史和文学名著。”说话间,44岁的马如飞笑呵呵地从外面赶来,这位农民白衬衣配黑马甲,显得文雅精干。马如飞说:“我爱好读书,也爱好文艺,你看,一帮同样爱好文艺的朋友,都喜欢到我家来玩。厢房里吹拉弹唱,主屋里读书写字,互不影响。”

  院子里站着老马的几个朋友。石湖乡有个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时立广在那儿教授水晶雕刻、玉石雕刻和根雕。今年春节前认识了老马,两人都是吕剧爱好者,老马曾办过6年的民间村晚,义务为村民表演吕剧。吕剧的主弦叫坠子,时立广会拉坠子琴,经常往如飞书屋跑,给老马家的“票友”们带来欢乐。马如飞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买书,“农家书屋”放在家里,皆大欢喜。

  农家书屋硬件再好,如果管理的人不喜欢读书,就没有读书的氛围。投入不小,利用率不太高,有一定的普遍性。“东海有个樊氏图书馆,在农家里搞起的个人图书馆。我们就琢磨,能不能像樊氏图书馆那样,政府引导把‘农家书屋’放到志愿者家里去,图书产权归志愿者,年底再以奖代补给志愿者一些经济补偿,让图书真正能用起来。”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崇慧介绍。

  樊氏图书馆是东海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普通的家庭,藏书近4万册,并免费对公众开放。“樊氏图书馆”的牌子是1998年从樊振手上挂起来的,源头却要追溯到樊振的曾祖父樊家乐。在樊氏图书馆,樊振自豪地向记者提起曾祖父年纪轻轻就在这四间草房里办起了一个只有100多册图书的图书馆,免费给四邻看书,也教他们识字。图书馆中收藏的樊氏族谱,族训中两次提到要“勤读书”“为国读书”。1972年出生的樊振,结婚第二年就和同样爱读书的妻子周加侠在县城的家里购置了不少图书,并对朋友开放借书,1998年挂起了图书馆的牌子。家里的藏书渐渐放不下了,而且乡村比县城更需要一个图书馆,2015年,他们把图书馆搬到了老家宽敞的乡村小楼。樊振的老父亲就住在图书馆隔壁,书友来了,随叫随到。

  从去年底开始,东海启动“耕读传家”项目,把“农家书屋”搬进村民家。选取地理位置适中、住房条件好、责任心强的农家,把原有的农家书屋清产核资,整建制迁移到农家。每个乡镇选两三个村试点,选老党员、退休老教师、热心村民加入耕读志愿服务小组,每人每周服务10小时以上,负责图书统计和管理。首批选了13个村试点,很受农民欢迎,到4月底已经扩展到70个村。

  石湖乡乔团村的“江玲书屋”,乔江玲的客厅就是图书室,一条大书案子上展示着他的书法、绘画作品,墙上挂着县图书馆统一制定的农家书屋管理规定。乔江玲笑着说:“兴趣相投、喜欢文化的人都乐意聚到我这,村民借书还书也自觉了。”

  本报记者 程长春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