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复同意,淮安成为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从最初首家台资企业落户,到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的“示范”角色,可以说,改革开放45年间,淮安以打造“台资高地”为标靶进行的开拓创新与持续探索,是值得载入淮安市发展史册的恢宏篇章。
档案中的改革记忆
在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展示中心,一组组珍贵的档案资料,详细记录了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开拓历程。其中,编号为国台函〔2014〕466号的文件尤为引人注意。这份文件正是2014年国台办“同意在淮安设立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的函复。而这也是淮安继2012年获批“江苏省台资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后,获得的又一次“晋级”,对淮安台资高地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改革中的先锋作为
2023年11月15日,第十七届台商论坛在淮安举行。本届论坛共签约项目65个,其中台资项目约占三分之一,总投资达14.1亿美元。目前,淮安已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500个,呈现出“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磅礴气势,淮安也成为苏北首个台企破千家的地级市。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淮安打造成为“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同年6月,淮安以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而在产业方面,面对本地城市化、工业化动力不足的客观实际,仅靠内源性经济的强力支撑,难以破解宏观紧缩政策带来的发展瓶颈。如何破局?时任市委书记刘永忠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必须加快打造“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集聚新高地,以此加快淮安城市化、工业化步伐。
早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首次提出建设“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新高地。随着台资北上,鹏鼎、敏实、实联化工、旺旺食品、达方电子等台资龙头企业先后入驻淮安,可谓“好戏连台”。
其间,淮安勇于改革创新、敢于突破自我,以出台系列政策“探路”,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集群,为台企在淮快速集聚和淮台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术,连年举办涉台品牌经贸活动,拓宽台资高地崛起之路。
在“引进来”方面,淮安打造了台商论坛这一全国唯一以“台商”两个字命名的经贸论坛,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两岸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走出去”方面,2013年至2019年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率队赴台举办淮安周、淮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为淮台交流合作、台企台商了解淮安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方便之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造“台资高地”也是打造“服务高地”。开拓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创新性提出101%服务理念,即对台商提出的合情合理合法诉求100%满足,另外再多提供一份惊喜。得益于此,淮安连续多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中国大陆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此外,为推动台资高地加速崛起,2010年12月,淮安成立了全国地级市首家副处级台商服务中心,2020年,市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家进入“一站即成”实体化运作,实现了涉台审批和服务事项的统一受理登记、统一研究推进、统一协调解决、统一反馈结果,在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淮安为何能够“无中生有”,打造出“台资高地”这张城市名片?现有资料已经从不同维度作出了解释,例如上级政策的支持、涉台服务的创新等等。但有一个原因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龙头企业的落户,而这涉及台资高地崛起的深层逻辑。
亚马逊雨林里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引发了美国加州的一场飓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在其背后,是混沌理论越发为人所认知、接受。在混沌理论看来,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导致宏观层面的巨大影响。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可能是随机的、不规则的,初始条件的改变会引发一系列后续行为,这些行为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淮安的台资高地建设就是如此。龙头企业落户淮安,形成了台资发展的初始条件,但这离台资高地还相距甚远。随后,淮安通过举办台商论坛、赴台开展经贸交流、提出101%服务品牌等等,推动台资持续集聚;慢慢形成气候后,才迎来国台办函复、省委省政府文件等从政策上的支持。不同的要素融汇整合,淮安台资发展终成气候。
现在想来,淮安并非台资集聚的不二之选,并不必然成为台资高地,但淮安将龙头企业落户这一初始条件转换成了重大发展机遇,才实现了台资高地灿然崛起。这也启示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洞察发展条件的变化,围绕某一方向久久为功,“无中生有”未必是神话,还可能是现实。面向未来,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同样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现梦想的密钥之一。
■融媒体记者 孔 雪 周 洋
杜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