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清江浦区全面推进区域内乡村公共空间“全面清、有序收、高效用”,积极开展闲置和被侵占集体资产资源清查行动,创新采取“改造提升、做强产业、留住乡愁”公共空间利用思路,持续推动区域空间形态重构、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现实样板。
建机制 促长效
自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全市域推开动员大会召开后,清江浦区迅速召集相关部门和各涉农镇街进行研究落实。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因地制宜拟订工作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建立“日报进度、每周调度、半月督查”工作机制,组织完善由三套班子领导、镇街机关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共同参与的片区公共空间治理“1+N+N”工作团队,同时,政协纪检部门协同开展监督,推动全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为加快今年新启动镇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开展,该区创新采取15个先导村和18个非先导村结对帮带的举措,由先导村传授工作经验和方法,帮助非先导村尽快熟悉治理工作目标、方向和流程,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闲置资源盘活、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截至目前,全区共排查出“三空间一资源”问题506个,已完成问题整治清收504个,土地清收率达98.87%,各镇街积极利用清收的各类集体资产资源产生收益620.36万元。
强引擎 促增收
走进位于武墩街道的万慧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铣刀生产车间,若干台刀具加工设备自动进行开槽、段差等操作,秩序井然。“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后,街道及时盘活16亩存量土地,促成该企业在今年投产运营。”街道招商办负责人李兴通介绍,企业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5亿元、利税8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群众就业280余人。
与之类似,盐河街道王元村通过对农地空间和集体土地进行治理整合,将原有零散地块整合成700亩的连片地块,实现“小田并大田”,成功招引总投资约1.2亿元的数字化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项目融合“种植业+数字科研+农业旅游”,打造“科技制高点”“市民菜篮子”“周末好去处”,将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夯实基础。
以空间治理带动产业发展,该区各镇街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创新工作路径,帮助各村对清收后的集体资产资源开展高效利用,积极引入带动力强和科技含量高的工农业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富民增收“强引擎”,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新增30万元目标。
美环境 促提升
漫步在清江浦区的乡间道路上,村容村貌整齐洁净,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这一切都与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密不可分。今年以来,该区以全域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为抓手,系统实施空间治理明确产权、统筹设计规划引领、镇村布局合理调整、全域整治集成用地、环境设施改善升级、产业融合高效植入、乡村治理优化提升“七步工作法”,一村一策,分类试点培育“3类村庄”,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气质”。
老式的木制家具、陈旧的农用器具……走进和平镇唐庄村村史馆,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映入眼帘。“得益于公共空间治理,我们盘活废弃沼气站厂房资源,把它改造成保留和展示老物件的村史馆,帮助村民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启海说。
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契机,唐庄村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疏浚脏污河道、整治杂乱岸坡,将腾退出来的空闲地块和河道两侧区域建成环境优美的村民联心广场,补齐村公共治理“短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样的“蝶变”不是个例。不远处的严集村把村庄道路、水体及集中居住区等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工作重点,动员群众主动参与自我整治,清理出反修渠、南小河等淤泥、“五堆”10余吨,清出土地近110.5亩,村集体收入增加18万余元。“通过整治,村容变美了,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大家的心情都跟着更好了。”村监委主任张文虎说。
■通 讯 员 沈成耀
融媒体记者 朱月娥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