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叶 列 通讯员 张南起
截至2021年9月初,淮安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15.7万名,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82%。如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制度保障、享受更有温度的服务?淮安市以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提前布局,从容迎接“银发浪潮”的到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一幅最美“夕阳红”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急老人之所急,为老服务“不打烊”
各式小炒、花样面点、鲜美汤羹……中午时分,老年人陆续走进清江浦区富春社区的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享用经济实惠、美味可口的午餐。76岁的社区居民郭儒祥说,花十来块钱就能在助餐点吃上营养美味的饭菜,既方便又能拉拉家常。
“今年,我市将全面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饮服务,并支持开发老年营养餐、保健餐,提高老年餐饮服务品质。”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华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建有159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村(社区)覆盖率超过95%;接受居家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超过27万人;今年将继续为2400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累计改造户数将超过6600户。同时,着力优化养老服务营商环境,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项目。“十四五”期间,计划争取社会力量投资22.2亿元参与淮安市11个养老服务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淮安市加大本土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古清口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枫林晚三塘社区养老综合体、长东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14家具有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本土社区养老机构建成运营。鼓励养老机构、为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个人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引入1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8个,不断提升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
打造智慧平台,让服务按需供给
重阳节前夕,淮安区军队离休干部付苏轼家迎来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淮安区民政局及安康通公司的工作人员,特意上门为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并办理智慧养老相关事项。他们现场为老人讲解求助方法,手把手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呼救等。
据悉,淮安市围绕“一键化、一体化、综合化”目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以“淮安市虚拟养老院”信息平台为中心、以7个县(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点的全市智慧养老“一张网”,整合家政预约、医疗保健、商品代购、信息提示、紧急救助等线上线下资源,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服务和产品,同步建立老年人、家庭成员、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整体联动机制,实现政府、市场、居民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提档升级,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个性化、全覆盖的优质服务。
目前,淮安市引导2000余家加盟服务商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禾康智慧养老、安康通、九如城等一批知名“互联网+”养老服务企业先后入驻淮安,形成全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突破是关键。淮安市建立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出台《淮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着力加强经济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60周岁以上失能或半失能低保老人等七类对象,明确由镇(街道)、社区、亲属或志愿者与一名重点空巢独居老人自愿结对,并签订“四方关爱服务协议”,打通关爱服务老人的“最后一米”。建设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98个、镇级日间照料中心7个,为全市9900余名农村留守老年人建立信息档案,实现动态管理。
完善养老政策,让老人尽享红利
日前,盱眙县完成首批4个小区1595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用房产权交付,成为淮安市首个实现养老配套用房产权交付的县(区)。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工作,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周华表示,淮安市以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探路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四同步”改革,有效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空间不足的难题。截至目前,市民政局参与审核新建住宅区规划方案135个,规划养老服务用房惠及6万余户家庭,规划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房面积约1.4万平方米,社会力量运营率达80%。
为构建更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淮安市出台《2022年度“三老三全”品牌创建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淮安将全面提升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形成养老政策全到位、孝老关爱全方位、敬老氛围全社会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打造精准化、精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养老新模式。
不仅要“老有所养”,更要“老有颐养”。淮安市加强医养融合,推动居家和社区医疗签约服务,进一步关心爱护老年群体,传递城市温度;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中心签约合作机制,1568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卫生服务率达100%、就诊“绿色通道”搭建率达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