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准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推出多项服务措施,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服务提档
当好法治惠企“店小二”
“前些日子,我们无意中发现,有家企业产品的形状、构造和我们的模具相似度非常高,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专利被盗用?”一见到市司法局小微企业法律服务组宗律师,淮安市生华模具制造厂负责人就道出了心中疑惑。
宗律师一行详细了解情况后,就企业负责人关心的知识产权问题耐心解答,当场提出法律意见,并建议企业尽快收集保存证据材料,以备随时启动诉讼程序。同时,宗律师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项法治体检,特别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制定“专属法律服务套餐”,切实防控企业法律服务风险。“有了法治服务护航,我们对未来生产发展更有信心了。”该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道。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以开展“法润淮商三结合三提升”活动为载体,深入小微企业“一对一”提供法治体检服务239次,帮助企业查找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需求和风险点,提出预防风险、解决纠纷意见建议90余条,切实提升了企业的法治获得感。
活动助阵
当好涉企普法“宣传员”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最近公司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指导……”5月11日,江苏岸庆律师事务所亓律师团队走进淮安某织造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法治需求,着重讲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劳资纠纷、合同管理等法律问题,并提出应对和解决措施。同时,向企业宣传我市相关复工复产政策,普及疫情期间民商事及劳务用工领域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企业职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结合“万所联万会”“产业链+法律服务”等法律风险防范专项活动,紧扣小微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研发法律服务产品,印制法律风险防控手册9类2000余册,举办企业法律服务技能培训21场次,组织法律服务团队赴小微企业开展疫情防控政策宣讲52场次,惠及企业350余家。
一线解难
当好助企纾困“解铃人”
“疫情期间企业生产本来就不容易,对方竟然还一拖再拖货款!”淮安市某服装厂负责人拿出合作协议书向调解员倒苦水。今年春节前,该服装厂与外地某公司签订校服采购协议,约定该厂提供产品,外地公司支付货款27.75万元。该厂履行供货义务后,对方却迟迟不履行付款义务。
调解员第一时间联系了外地公司,却被告知服装厂生产的校服质量不达标,且存在交付延误问题,遂不同意全额支付货款。调解员仔细查阅了合同条款,发现双方既未约定服装具体质量标准,也未在后期签署补充协议,服装厂参照一般校服质量标准生产并无不妥。交付时间虽确实较晚,但因合同没有明确约定,故不属于违约。
调解员与外地公司负责人多次联系对接,普及民法典相关条款,指出该公司应及时履行支付义务。同时,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并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在调解员的反复劝说下,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近年来,我市创新探索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基层法庭“三所一庭”的“庭所共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今年1-4月,已化解有关矛盾21372起,调处成功率达99%,基层化解率达100%。
■通讯员 胡加云 郑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