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淮安市盱眙县管仲镇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产业振兴“钱袋子”
“让居民的口袋越来越鼓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源泉,激发产业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党委政府的首要工作,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地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向外宣传推广。”管仲镇主要负责人表示。
目前管仲镇稻虾、稻蟹生态种养面积突破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达3万亩,米面加工企业8家,该镇始终秉持“知名品牌强企,特色产品富农”理念,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益地龙虾”“傅氏大闸蟹”“管仲千张”“管仲豆饼”等优质农产品特色化,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大幅提升。重点打造虾稻生产、水产品交易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效形态,建成管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河西片区盱眙龙虾、大闸蟹及虾稻米等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能力。
牵住改革创新“牛鼻子”
“为了让村级发展活力强起来,我们探索开展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土地流转试点,全面唤醒老旧屋、闲置地等沉睡资源,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管仲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管仲镇创新提出“8822工程”,即“土地流转80%、发展规模种养殖80%、土地溢出面积超过20%、亩均收益增加20%”,目前累计退出土地3545亩,流转土地6.5万余亩,流转率达75%。2018年,管仲镇成功与张家港永联村结成党建共建关系,永联村从原北周村集体流转土地1700亩,建设永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通过机械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种养殖技术,年产龙虾30万斤,优质稻米120万斤。2018年,管仲镇成为盱眙全县虾稻共生扩面提质增效的示范观摩点。通过此次“南北合作”,冲出了“地散、不平、靠天收”的困境,2019年,原北周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3万元跃升至221万元。
打造美丽乡村“衣领子”
“农房改善的实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铺设了黑色化道路、兴建了文化场所、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整体居住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满满的。”在管仲镇,当地村民交口称赞。
2019年,管仲镇全面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率先竣工交付盱眙县第一个大产权农房改善项目姬庄小区;作为创建省级特色田园项目的梁巷小区也于2021年竣工交付。三年来,管仲镇累计改善农房1117户,其中进城购房302户、入镇购房65户、危房改造就地修缮63户、新型农村社区118户、规划发展村庄新建翻建320户、小城镇集中安置249户;享受政策红利的四类户266户,占24%,并对不能贷款、无力还贷的四类户创新实行“共有产权制”进行兜底,共实施3户;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通过省级验收。管仲镇抓牢人居整治三年行动机遇,实施“拆旧、清乱、出新、植绿”工程,对“两违、三乱、五小”进行整治,打造魅力宜居乡村。
培养接续发展“台柱子”
“镇政府不断号召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办事也越来越方便。”管仲镇村民说道。
管仲镇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持续加大资源、人力、精力投入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晒实绩、比作为,严格考核兑现,村书记平均综合工资由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1年的7000余元,实现收入翻倍。实施干部“789”配备,紧抓村“两委”换届时机,把一批“会干事、干成事”的两强型人才选出来,村干部平均年龄由50.9岁降至40.4岁,村“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高。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探索实施“燕归巢”等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和政策措施,让人才留得舒心、干得顺心。 (蔡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