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淮安:吾心安处是吾乡
2022-01-29 09:51:00  来源:淮海晚报  
1
听新闻

团聚 亲人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福’字挂起来,希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美满,生意红红火火。”1月24日,距离春节还有一周,茶商林海斌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印有“福”字的中国结挂在店里。老家在福建安溪的他,2012年来淮安创业。从孤身一人到举家搬迁,10年来,随着事业不断发展,他早已将淮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今年过年,我们不打算回福建老家了,就在淮安过。”林海斌说,自己两个孩子目前都在淮安上学,前几年又将福建老家的父母接来同住,春节图的就是团圆,只要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在哪都是过年。除了家人团聚,今年春节,林海斌还和淮安茶博园的福建老乡约好一起聚会,“我们每年春节都会组织聚餐,今年市场里,有差不多一半的福建老乡不回去,索性都带着孩子一起乐呵,大家谈谈生意情况,说说老家近况,感觉很亲切。”

身不回乡,年俗不减。林海斌和老婆早早准备好了对联、窗花,并打算购买甘蔗,“在我们福建,方言‘蔗’与‘佳’近音,春节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贴有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寓意进入佳境。”仪式不同,吃喝也有讲究。虽然生意繁忙,但林海斌和老婆仍然坚持自己制作年夜饭,牛肉、猪肚、香肠、腊肉等食材,从一周前就陆续准备,“老家的年夜饭一般都在家吃,不会下馆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饭桌上还会放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忙年忙年,我觉得满满的年味就是在忙碌中体现出来的。”融媒体记者 王舒

远行 给女儿送去“年味”

日前,记者来到洪泽区曹圩村,看到年近60岁的村民赵绪民正在家门口搬年货。“我看有的地方说父母不能去出嫁的闺女家过年,咱这没这规矩,今年我们一大家子都去我大闺女家过年。”

老赵家有一儿两女,每到春节,老赵就轮流去几个孩子家过年。“今年大闺女搬了新家,我们就想着去看看。”老赵说,现在条件好了,女儿女婿日子过得也红火,就是没时间备年货,他们老两口就多弄了些,让孩子们能吃到老家的味道。

记者跟随老赵来到他的家中,放眼望去,院子里的栏杆上挂满了腊鱼、腊肠、咸肉;走进屋内,看到老赵的妻子正在打包年货。“腊鱼、腊肉15斤,鸭子6只,刚摘的一大袋青菜,这些都是给大闺女准备的,她就想吃口家里的味道。”老赵说。

早在一个月前,老赵和妻子就开始准备年货。这不,在院子里风干了一个月的6条大鱼,已腊味十足。为了让女儿、女婿吃到正宗的腊肠,老赵在集市上细心挑选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肉、调味、灌肠、晒肠,老赵和家人坚持亲力亲为。“我们村里讲究原汁原味,做腊肠都是自己动手,自己家做的最香。”老赵说。

除此之外,老赵还准备了红薯粉丝、麻花、炸丸子……“家里冰箱原本都塞满了,这会要出发了,才把年货都拿出来装到车里。”老赵说。载着满满当当的年货,老赵发动了车子,驶向牵挂的地方。融媒体记者 刘梦

连心 异地过年也温暖

无论距离多远,爱都能抵达。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清江浦区康居花园的张婷家中,看到张婷正往花瓶里插花,一支支银柳,让房间变得很有年味。“虽然我过年不能回家,但我感觉很温暖。”张婷说。

张婷老家在河南平顶山,出于多方面考虑,张婷今年选择留在淮安过年。她本因一个人过年很失落,没想到收到了家人沉甸甸的爱。

就在张婷告诉父母她要留在淮安过年的三天后,她收到了来自河南老家的年货:花生、瓜子、坚果……常见炒货应有尽有;酥肉、丸子、炸鱼……各种炸货一应俱全,甚至家里还寄来了春联、“福”字。一个个沉甸甸的包裹,寄托了父母对张婷的爱与关怀。对家乡“土味道”的想念,对父母亲人的思念,都在年货中得到了缓解,吃着包裹里的“家乡味”,张婷感到无比温暖。

确定不回家后,张婷对不能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感到有些失落。几天前,父母的一通视频电话不仅消解了她的情绪,还让她非常感动。“接到我妈的视频电话时,我很吃惊,因为我妈之前不会用微信,我问了才知道是我弟特意教的。”张婷说。为了能和张婷“见面”,父母也跟随潮流,学习使用微信视频通话。通过微信视频和父母聊天、问候亲朋,成了张婷过年的新方式。

客厅中备好了种类多样的零食水果,冰箱里也塞满了年货,“这些都是用来招待朋友的,我和朋友过年都不回老家,约定要一起过年,家里的年货不仅有河南味道,还有来自朋友的扬州味道。”张婷兴奋地说,早在确定不回家时,她就从网上买了很多年货,加上家里寄的、朋友送的,这个年比以往更丰富、更有意义。融媒体记者 刘梦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