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淮安交通发展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近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淮安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淮安市将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特征充分显现,地位基本确立。届时,铁路枢纽基本确立、航空货运枢纽初具规模、公路网络更加优化、水运优势充分发挥、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将为淮安成为流量超大、名副其实的枢纽新城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
《规划》强调,淮安市将抢抓“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机遇,瞄准“六线进出、八向辐射”的国家高铁通道主枢纽定位,依托宁淮铁路、沂淮铁路规划建设,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零的突破,高速铁路县级节点覆盖率达83%,市域“米字型”高铁网格局基本形成。
淮安市将加快实施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长深高速公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扩建工程、429省道淮安段、420省道淮安段等,显著提升干线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至2025年,完成普通国省道新改建约47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覆盖95%的乡镇。同时,加快打造“双环九射一联”的市区快速路网络,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断头路、拥堵路不断减少,市域高快一体路网格局基本落地。
淮安市还将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及张福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等,至2025年,基本形成淮安市“两横两纵”骨干航道网络;推进淮安涟水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力争至2025年,机场飞行区等级达到4E,旅客吞吐能力达500万人次,货运保障能力不低于20万吨。
●构建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体系
在出行服务方面,《规划》明确,淮安市将及时恢复、开辟、加密航线,加强与周边机场协调发展,并积极搭建空陆联运服务平台,发展空巴、空铁等国际联程联运业务。发展以高铁客运为主导的城际高速客运网络,实现与省内设区市2小时高质量互联互通。积极引导道路客运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一中心、多站点”的出行服务体系。通过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和公共交通延伸,进一步完善毗邻地区公交网络,力争实现毗邻地区公交化客运开通率达100%。
淮安市将完善有轨电车布局,规划建设有轨电车2号线,无缝衔接淮安东站与有轨电车1号线;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布局,发展定制化公交出行服务,开行组团内“微循环”公交。到2025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力争市区公交分担率达30%、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19标台、500米公交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
此外,淮安市还将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深化客运市场结构调整,促进维修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驾考制度改革,确保维修驾培行业健康发展。
●发展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
为进一步提升枢纽物流服务能力,淮安市将通过新港三期疏港路、韩侯大道延伸线(南互通至黄码港)等项目,进一步加强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港、黄码、盐化工、季桥等港区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淮安市将持续发挥内河航运优势,将淮安港打造成为标志性内河枢纽港,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
与此同时,淮安市将立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腹地市场需求,率先开通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等国内主要城市群的货运骨干航线,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7万吨,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化多式联运枢纽场站布局,通过“海河联动”“借港出海”,实现淮安集装箱物流对东北地区、亚洲等近洋区域的辐射。
《规划》明确,淮安市还将建设“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配送点”的城市货运三级节点配送体系,实现“货畅其流”。加快推动城乡物流服务一体化发展,全面打通城乡物流“最后一公里”瓶颈,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到2025年,全部镇村公交与农公班车线路实现代运邮件快件。
此外,淮安市还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以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完善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等为措施,推进交通运输绿色集约循环发展,并通过法治交通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等,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媒体记者 孔雪 通讯员 刘国昌 王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