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落后,乡居环境差,产业发展滞后……这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百子村从前给人的印象。而如今走进岔庙镇百子村,大地葱茏似锦,标准化的厂房建设一新,村里8公里长的主干道上,195盏新设的路灯照亮着居民回家的路。绿水青山间,产业兴旺,村民脸上的笑容更多了,一幅宜居和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旧貌换新颜因何而来?村民们说,这一切要归功于村里来的第一书记。从2016年的红窑镇苗戴村到2018年的岔庙镇百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登华无怨无悔奋战在扶贫一线,用五载真心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截至2018年,苗戴村集体收入18万元、低收入户年人均收入6000元等脱贫指标全部达成;2019年底,百子村建档立卡户134户共计438人全部脱贫;2020年,百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位居岔庙镇13个经济薄弱村之首。
转换身份 做好走访调研“必修课”
“有事,找陈书记!”在岔庙镇百子村,村民们常常将第一书记陈登华的名字挂在嘴边,而在五年前,陈登华还只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安涟水支公司的一名普通党员。2016年,在单位工作了30多年,即将退休的陈登华主动请缨,加入江苏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下乡扶贫。
刚到涟水县红窑镇苗戴村时,由于对政策掌握不透,对村情不熟悉,陈登华和群众打交道四处碰壁。怎么办?不懂政策就学,陈登华整理扶贫政策资料,研究扶贫会议精神,将扶贫政策一点点从书上、从文件上、从电视上写进工作本,吸收进心里。针对村“两委”班子脱贫信心不足的问题,陈登华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为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党员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周恩来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委工作。
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陈登华还发现,当地村民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扶贫先扶志,陈登华决定为村民引入汽车修理、面点师、柳编等技能培训。经过多方考察了解,他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等引入了柳编项目,柳编的材料由村委会出资,而收入所得均归村民。“不需要我们有任何的成本,这样正常在空余时间做一做的话,每天能挣到二十多块钱。”村民苗伟丰告诉记者。由于柳篮编织技巧复杂,有的村民编织几天后产量减少,嘀咕不想再编了,陈登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还特地前往山东,请来柳编师傅开了两期培训班,手把手教授编织技巧。78岁的苗伟丰,儿子身体不好,不能做重活,一家人收入微薄。学习了柳编后,不仅每个月增加千元的收入,还在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开展的柳编大赛中获得好成绩,成为了柳编能手。
谋划产业 播下乡村振兴“幸福种”
百子村位于淮安市涟水县岔庙镇区北,全村7个村民小组,共834户,3158人,其中低收入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村民的主要种植以水稻、小麦等为主,2017年前无集体经济收入。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作为百子村的定点挂钩帮扶单位,围绕“帮助百子村尽快脱贫,走上乡村振兴幸福路”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8年4月,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委派陈登华同志参加省委帮扶工作队并担任驻百子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来,百子村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来乍到,如何把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是陈登华首先思考的问题。不熟悉村情,陈登华便挨户走访,逐片摸排。“虽然鞋子走坏了,脚磨破了,但心却踏实了。”提起那段日子,陈登华记忆犹新。本着“花小钱做大事”的原则,陈登华投入帮扶资金20万元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在村里8公里长的主干道架设路灯195盏,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面对曾经荒废的土地,陈登华以壮大村集体收益为抓手,购买标准化厂房一幢,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厂房租金5万元,并带动了80位附近村民就业;合资成立的绿百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各方资金40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解决了周边40位村民的就业难题;2018-2020年,在公司连续三年为百子村投入1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的基础上,陈登华主动推荐、协助开展招商引资,

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此外,如何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营模式转型升级?陈登华因地制宜,整合帮扶资金500多万元,为村集体引入了生猪养殖、碧根果和羊肚菌种植等产业项目,播下百子村乡村振兴的“幸福种”。如今,走入涟水县岔庙镇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菌种种植架,一间间标准化、科技化的生产车间,让村民们看到了“家门口的未来”。村民赵爷爷为大家算了一笔账:原先的一亩地,如果只种植小麦或水稻,平均收益只有1000元左右,如今换成羊肚菌,同样的一亩地则可以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闲时土地还可用于豆丹养殖,豆丹养殖亩产效益可达2000元/亩,远高于传统农作物种植效益。
2021年,中国人寿江苏省分公司将帮扶资金增加至120万元。陈登华表示,在羊肚菌种植基地项目上,今年计划投入帮扶资金9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为百子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并可带动周边120位村民就业。再投入帮扶资金20万元,用于鹿茸菇智能化厂房购置项目,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帮扶 发挥保险价值兜牢“民生网”
驻村五年来,陈登华说,帮扶工作队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谢”——“感谢党”、 “感谢政府”、“感谢党员同志们”。“一开始来村里,我也是一张白纸,都是摸索着在干。唯一的一点心得,就是要真真正正把村民们的需求放在心上,多走访了解,知道村民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找准做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