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话长寿。今天,记者带你走近我们身边的几位长寿老人,一起寻找这些老人“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长寿“密码”。他们或是一口气爬到6楼,还能买菜做饭的百岁老人;或是有着和睦的家庭,将自己活成了家人眼中的一块“宝”……不老是传说,长寿有故事。
83岁老人张心合
要想身体好 首先要有好心态
张心合今年83岁,身体好得像五六十岁的人一样,去年还去爬了九华山。“要想身体好,首先要有个好心态。”他说。
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张心合走起路来步履轻便、稳当,耳聪目明,除了牙口稍微有点不好,身体各项指标都是棒棒的。迈过80岁的门槛后,张心合过上了每天看书读报、锻炼身体的悠闲日子,还和年轻人一样熟练地玩起了微信,每天出门买菜从不带零钱,都是扫码付款,积极与时代同行。
说起长寿健康,张心合说自己没有刻意地追求过什么养生。但作为一名曾经的内科医生,张心合的生活习惯必然有很多科学之处,例如勤锻炼,坚持每天散步五六千步,有时候也能走到上万步;适当控制饮食,总是吃对健康有益的食物等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好,始终能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不攀比、不计较。“保持平常心就是少生气,少生气就心情愉悦,身体就自然不容易出毛病。”张心合说,自己的好心态一部分出自家庭教育,出身中医世家的他从小就知道修养对人的重要性;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是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张心合说,受时代的影响,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们都是捧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毕业时甚至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来不考虑什么名和利。这种时代的潮流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想,养成了他淡泊名利的心志。
在微信里,时常有一些之前认识的病人向张心合请教医学方面的知识,他总是热心地有问必答,一来二去,病友们已经不称他为张医生或张主任,而是亲切地叫他“张叔”。听到别人有了难处或是某地遭遇灾害,张心合也常常慷慨解囊。他认为钱财是身外之物,自己的知识技能也不应该独占私藏,能够为周围的人做点事,为社会做点贡献,既是有必要的,也能让他打心底里觉得高兴。融媒体记者 傅停停
通讯员 陈海洋
92岁老人姚代坤
家人的陪伴和关爱 是幸福的源泉
今年92岁的姚代坤,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淮安市干休所,记者见到了这位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声音铿锵的老人,她正坐在客厅看着自己喜欢的战争片《炮神》。
姚代坤告诉记者,她是重庆人,初中毕业,小时候吃过不少苦。解放军到重庆时,姚代坤主动报名参军。不到20岁的姚代坤在部队成了一名后方医院护士,由于身材瘦小,大家都叫她“姚小鬼”。“在朝鲜的时候苦得不得了!在后方野战医院当护士,每天都很累!”至今,姚代坤还清晰地记着自己在朝鲜三年的日子。冬天零下四十度,大雪没过膝盖,吃的是炒面和让人身体发肿的野菜。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为了躲避敌人视线经常晚上行军。在战斗间隙,姚代坤和战友们还要从战斗一线把受伤战士背到后方医院。在战场上见多了生死,如今姚代坤的心态很平和。
“他们两个对我很好,特别是媳妇,比我亲姑娘还好!”为了方便照顾姚代坤,今年60岁的小儿子宋瑶和57岁的儿媳李芳已经和老人在一起居住了六七年。宋瑶主要负责日常买菜做饭,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李芳陪伴照顾老人的时间更多,每天早上李芳会把老人用的洗漱水端到客厅,把老人一天四顿要吃的药提前分好装到盒子里,还会带老人出门到处去玩,逛遍了淮安各大公园和景点。“她们两个的关系比我和我妈的关系好!主要原因是媳妇脾气好,还孝顺!”宋瑶坦言,结婚37年来,李芳和婆婆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在李芳看来,婆婆就是自己的家人。老人衣服没穿好,李芳会帮着理一理;老人头发有些乱,李芳就拿着梳子帮着梳一梳;老人要是生病了,李芳就主动到医院陪护。“总想让老人过得舒舒服服的,老人幸福了,我们的心里也就舒服了。”
近几年,姚代坤的血糖有些偏高,宋瑶和李芳便想法为老人调节血糖。听说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李芳就经常带着老人在家门口散步锻炼。宋瑶则通过丰富多样的饮食搭配为老人调解血糖。“我们在家,把老人烦神的事情都做完了,老人就不用烦神了!”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
98岁老人左言秀
家庭和谐美满 知足常乐心情好
“现在看到一大家人好好的,幸福啊!”今年98岁的左言秀住在清江浦区石塔湖小区,7个儿女四世同堂,40余口的大家庭和和气气,这让老人打心眼里高兴。
左言秀是涟水农村人,自己兄妹7人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最大的102岁。左言秀如今依旧腰板笔直,身体硬朗,生活完全能自理,家务活还会和孩子们抢着做。
儿子周安康告诉记者,打兄弟姐妹记事起,母亲就是一位没有脾气、性格温和、相夫教子、对人友善、知书达理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和左邻右舍从来没有矛盾,周围邻居都夸母亲人好。针线活特别好的母亲经常会帮村里办喜事的人家裁剪衣服,到现在还会给家里人修修补补。老人爱干净,自己整理床铺、清扫房间、穿衣梳妆。不怎么外出运动的老人喜欢在家做家务,和孩子们争着扫地、刷锅、擦桌子……老人还处处为别人考虑,心里老是想着别人。左言秀年轻时经常接济老家生活贫穷的亲戚们,现在行动不方便的老人经常让孩子们替她去一一看望。左言秀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7个孩子。“以前老人省吃俭用,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现在我们兄弟姐妹要好好地孝顺母亲!”女儿说。
“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母亲是家的根!”为了让老人晚年生活不孤单,相处和睦的7个兄弟姐妹在母亲的提议下轮流居家陪伴她。孝顺的儿媳妇们会按照老人口味来炒菜,吃什么也都先问问老人的意见。多年来,兄弟姐妹们一直坚持中午陪老人一起吃饭,晚饭后陪母亲聊聊天、看看电视。周末只要有空,孩子们就会带着老人出去走一走转一转。老人能清楚地记着家里每个人的名字,关心着家里的每个孩子的成长,时不时还会嘱咐孩子们要好好工作。左言秀对家里的每个人都很好,家里每个人都很喜欢和尊重左言秀,孙子孙女们从外地回来也都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奶奶。看到孩子们成家立业、遵纪守法、积极上进,左言秀就很开心。
“我这么大岁数,现在有这样好的生活,孩子们相处得好,很知足了!”看着一大家子,欣慰的左言秀感觉这就是自己长寿的最大密码。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
百岁老人周李英
生活要有规律 饮食要“管得住嘴”
住在清江浦区长西街道上海路社区的周李英老人,尽管年逾百岁,却耳不聋、眼不花,还能自己买菜做饭。如果要总结生活规律来发现她的长寿秘密,“管得住嘴”是十分重要的一条。
第一次见到周李英,很难让人相信,这位走路时不用拄拐棍,步伐稳健的老人,竟然是一位百岁老人。她家住在6楼,普通人一口气走楼梯上去都忍不住气喘,但周李英却每天都要爬楼梯上下两次,出门买菜、散步。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周李英思路清晰、听力敏锐,和人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后来直到她拿出身份证,记者看到出生日期上写着“1921年1月”,才敢相信她真的已经一百岁了。“她脸上的老人斑看起来还没有我多哩。”周李英的大儿子,今年70岁的李根宝打趣地说。
吃得下、睡得香,一年到头不用吃一次药,周李英的身体健康得让很多老年人都羡慕。“一是喜欢吃素,二是不喜欢烦神。”李根宝总结母亲的长寿“秘诀”时说道。周李英告诉记者,她年轻的时候患过胃下垂和慢性胃炎,导致很长时间内胃口一直不好,就因此养成了很“讲究”的饮食习惯。“我吃东西只吃八成饱,多一点都吃不下去。”周李英说,饮食中她最看重一日三餐,每天定时定量,喜欢吃米饭,每顿控制在半碗左右;菜再喜欢吃,也不会一直吃,其中又以素菜为主,大白菜、黄芽菜、芹菜等绿色蔬菜是她的最爱,荤菜中瘦肉可以吃一点,比较喜欢吃鱼肉,但如果一桌饭菜全是大鱼大肉,反而会让她没有胃口。除了正餐,她偶尔也吃一些水果,苹果一次只吃一小块,柿子顶多吃一只,除此之外从不吃零食,也不喜欢喝饮料,以白开水为主,从不吃生冷食物。
周李英和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每天上午,周李英会为家里买上菜,有时还亲自下厨,红烧鱼是她最拿手的一道菜;下午,周李英会睡上两个小时的午觉,然后出门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晚上则准时早早睡觉,一觉睡到天亮。“过去家里穷,钱不够用、饭不够吃,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每天就弄点吃吃,什么神都不烦。”周李英说,除了遗憾老伴去世得早以外,如今什么都不缺,生活得很幸福。融媒体记者 傅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