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1234,科技让淮安跑出“加速度”
2021-06-25 15:59:00  来源:淮海晚报  
1
听新闻

上半年淮安市科技创新态势活跃

今年以来,淮安市紧扣“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定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1234”行动(即: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突出高企培育服务和激励研发投入两大重点,实现载体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金融三个提升,在科技招商、创新活动、管理服务和氛围营造方面取得四个突破)为抓手,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经过半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科技惠民“四进四送”、科技助企“1+3”服务体系建设等特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据统计,1-5月份,淮安市共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5家,同比增长157.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27.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99%。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突出“全域擘画”,创城基础得到夯实。“制定新政”强化导向,结合淮安实地,制定《淮安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关于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构筑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创新载体布局建设、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五大体系”,实施大力科技招商、促进科技企业成长、加大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服务体系等16条具体举措。“共商创建”增强合力,筹备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动员部署会,组织会同县区(园区)以及市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立足地方优势,力争3年内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围绕“企业培育”,自主创新支撑有力。加强高企培育力度,发挥培育服务“预诊断系统”和“智能申报系统”作用,对照评价标准,制定培育计划,组织申报培训会,提高政策知晓度;建立市、专家、县区的预评审梯队,组织近150家企业参加第一批“预评审”,提高申报通过率;继续加大对认定高企奖励力度,对首次认定高企奖励40万元,重新认定20万元,进入市库奖励10万元,兑现2020年度高企奖补资金4405万元,惠及215家企业。激活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实行评价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采取随报随审、定期通报、信息化对接等措施,做好服务,截至6月1日,全市有751家企业入库参评, 605家企业取得入库编号,入库企业数全省第10位。

推进“区域合作”,协同创新动能强劲。推进校地深入合作,促成淮安市同南京工程学院签订校地深度合作协议,完成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苏北研究院新一轮协议签订,与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宏邦化工共建淮安新材料科技创新中心,完成校企联盟备案29家;组织全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揭榜挂帅”,评选急需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围绕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相关活动,组织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对接,达成合作协议及意向5项,持续推动高校资源优势与淮安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推进引进研发机构高效发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19家引进机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鼓励引导引进机构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把绩效考评的重点放在实际成效上,注重重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以及联合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提效”,创新氛围更加浓烈。加强科技金融功能效应,细化规范“苏科贷”工作流程,修订完善《淮安市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不良贷款风险补偿操作规程》和《淮安市“苏科贷”工作操作规范》相关政策规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支持,完成《“淮科贷”及贴息贴保工作指引(试行)》起草,通过遴选合作银行、实施“淮科贷”金融产品备案等措施,优化科技金融服务;通过贴息贴保政策,调动“淮科贷”合作银行积极性,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科技平台服务能力,统筹市技术产权交易、大仪共享服务、高企培育服务、计划项目申报、数据资源分析等若干平台,探索建设全市科技创新云平台,着力发挥相关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服务机构与县区开展深度对接合作,截至5月底,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38项,登记总额2.61亿元。

标签:淮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金融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