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走进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淮阴卷烟厂的生产车间,只听机器声轰鸣,厂聘一级技师张立军在设备之间来回穿梭。他一边紧盯显示屏上的运行参数,一边查看流水线生产情况,豆大的汗珠从脸颊旁落下却浑然不知。
“老张是我们的技术大拿,专治设备‘疑难杂症’。”同事这样评价张立军。张立军说:“遇到困难,只能一点点硬啃,一点点摸索。我们是革命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老牌企业,要把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在近30年的工作中,张立军扎根设备维修一线,努力钻研更好的维修技法。如今,他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事,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贡献力量。
【党史】来到厂史馆,你会被这里红色的主色调所吸引。红色,正是融入烟厂血脉中的色彩。
创建于1945年的淮阴卷烟厂,被称为“驮在新四军马背上的工厂”。当时,淮海区华新烟草公司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十旅,盐阜区新华烟草公司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八旅。1948年,两个烟草公司合并,定名为华新烟厂。1963年,华新烟厂更名为淮阴卷烟厂,并一直沿用至今。
厂史馆内,陈列的三轮手推车、手摇卷烟机等老式制烟设备显得十分简陋。淮阴卷烟厂宣传管理员任友国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厂的同志们战时上马杀敌、闲时下马生产,他们利用手摇卷烟机等一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坚持卷烟生产,粗糙的包装纸、质朴的商标图案,饱含着革命豪情。一包包“大众”“飞机”“牛郎”“鹰球”“金狮”牌香烟,获得根据地广大军民的青睐。
【手记】红色基因,匠心之作。采访中,淮阴卷烟厂的文化长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长廊记录了淮阴卷烟厂老中青三代“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工作心得,这些榜样用“三牛”精神书写着时代华章。他们专一行、精一行,高标准完成每一项工作,是勤恳务实的“老黄牛”;他们主动担当,开拓创新,是技术攻关、提质增效的“拓荒牛”;他们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发挥技术优势传道授业,是育人成才的“孺子牛”。
正是“张立军们”的“匠心”坚守,淮阴卷烟厂才能位列中国纳税50强、江苏省税利5强,成为我市第一税利大户。企业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多项全国性荣誉。
■融媒体记者 何 渊 胡凌轩干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