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淮安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优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淮安市2021年度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办法》《淮安市违反营商环境“十个严禁”问责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一措施、两办法”)发布,构筑起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体两翼”,持续擦亮“101%”服务品牌,为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近年来,淮安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通过权力事项的“破”、监管体系的“立”与智能服务的“创”,有效推动简政放权,促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凝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力。
【现场直击】
“上个月,我们领到了20多万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奖励,从平台申请到资金到账,仅用了10个工作日,比以前便捷多了。”日前,江苏兴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一说。
江苏兴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环保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等,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以前企业申请财政奖补资金,都是先向相关部门了解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再到窗口申请。“申请一项最少要跑一趟,而且资金到账慢。此外,由于信息渠道不全,我们还会错过一些申请财政奖补资金的机会。”丁一说,现在不一样了,通过财政奖补一体化平台,不用再到各个窗口申请,在线就可以集成申报,而且资金到账很快。“平台会向我们推送普惠性奖补清单,发现适合企业的个性奖补政策也会及时提醒我们申报。”丁一说,奖补资金短时间内快速回流到项目扩建投产、技术升级攻坚等重点难点领域,最大限度发挥了政府财政奖补政策的导向作用。
去年,我市探索启动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市域、全事项、全流程、全要素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形成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键支付的工作机制,通过标准化、精准化、透明化、协同化、便利化服务,推动奖补政策及时准确直抵企业、直达群众。市行政审批局审改处处长傅宁说:“财政奖补集成改革变企业‘寻’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企业‘多头跑’为到平台‘一次找’,政策兑现‘遥遥无期’为资金到账‘指日可待’,资金供需‘错位’为无缝‘卡位’,有效解决了政策分散、流程繁琐、足额兑付难、办理过程慢等难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上线780个财政奖补业务项,受理11669件事项,发放奖补资金14.48亿元,申报材料减少24%,流程精简45%,时限减少60%。
感受到“放管服”改革带来便捷的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人。近日,在淮阴区妇幼保健院生了二胎的“90后”母亲张颖说:“现在给新生儿办理户口、社保、医保方便得很,在医院的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窗口就能一站式搞定。”张颖说,2018年生孩子时,在医院只能拿到出生医学证明、妇幼保健手册,户口、医保、社保都要去不同的部门办理。“户口还要回宋集老家办,办完所有事项要跑好几趟,花费好几天时间。”
经前期在涟水县试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系统已于3月31日起在全市落地实施。“在全市任何一个助产医院出生的婴儿都可以在全市67个助产机构、149个户籍办理点、15个医保参保点、24个社保办理点,一次性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疫苗接种证、儿童保健手册、各县区的户籍、医保参保、社保制卡等事项,证照簿均可邮寄送达或自取,实现‘一窗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市行政审批局综合审批处处长张静介绍,办结所有事项只需2天左右的时间,有效化解了新生儿父母“幸福的烦恼”。截至目前,已为全市572名新生儿提供了温馨的联办服务。
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是2021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淮上关爱一件事”的重要内容。“淮上关爱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主要关注自然人、企业、项目三类主体,目前完成了清单制定,全面梳理了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所需材料等。
【幸福链接】
“数字化联合审图”被国家住建部在全国推介;“35745”审改做法被省审改办全文转发推广;市12345政府便民热线获全国卓越管理创新奖,“三走进·诉接速办”获得全国最佳服务案例奖;食品药品“透明智慧监管”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肯定;国有投资工程嵌入式监管系统获国家发改委改革创新奖……
近年来,我市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高效落实、创新突破。从2015年至今,淮安“放管服”改革基本维持在全省13个设区市第一梯队位次。2017年,淮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仅南京、苏州、南通、淮安4个市)。2019年淮安在国办督查通报中被列为2019年度“放管服”工作“免督查市”。
“放”在前列。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开发区赋权落地工作,极大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推进五级政务服务大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组建并规范化运营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县区政务服务中心镇分中心)。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全市梳理公布涉及41个部门、1294项“不见面审批”事项、44项“见一面审批”事项。市本级、7个县区和淮安经开区全部成立实体项目代办中心,组建专职代办员队伍,推行建设项目代办服务工作机制,累计为近千个建设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扎实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市企业开办推行“一窗受理、一表填报”。
“管”有所成。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推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五张清单,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两单一书一平台”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协同监管、智慧监管”为核心的“升级版”淮安市场综合监管模式。
“服”出温度。开展“35745”审改专项行动,研究编制“开办企业”“不动产交易登记”“施工许可”“联合审图”“联合评审”5张审批服务流程图,配套制定代办服务、区域评估、多评合一等工作机制,通过推进“开办企业”集成改革,重新优化不动产交易登记办理流程,普遍推行联合评审、加快联合审图,推动办理再提速。有序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共计清理证明事项47个。创新开展“三走进·诉接速办”活动,2020年全年共有30余家成员单位走进“12345”市政府便民热线服务中心接听企业和群众诉求,共受理952件,当日办结628件,当日办结率65.97%。
【记者手记】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增添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多年来,淮安始终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当头炮”,着力推动利企便民服务改革大行动。一系列的创新与探索,不仅切实为本地企业和群众办理事项提供了便利,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总能看见群众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听到企业一声声由衷的夸赞,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智慧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决心。
在今年的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长陈之常给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八字发展要诀,更是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勇闯“放管服”改革深水区,持续推进改革升级,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陈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