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退役军人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生力军
2021-04-18 13:03: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4月16日,淮安“强兵兴业”工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班结业,来自淮安区的100名退役军人学员集训期满,将奔赴广袤的乡村大地,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舞台上书写人生新篇章。

自去年以来,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携手市、县(区)相关部门和在淮高等院校,接二连三举办了多期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500多名退役军人参训,成为淮安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当“领头雁”,田间地头话良谋

去年底至今年初,淮安村居(社区)“两委”班子完成换届,全市1300余名退役军人进入“两委”班子,其中,303人走上了村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岗位,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从军营到乡村,从军人变身“兵支书”,不一样的天地,不一样的角色担当,这些优秀的退役军人是否已经适应了新“战场”?带领群众兴产业、奔小康,路子准不准,干得怎么样?2月20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继业带着上述问题,来到淮阴区的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在淮阴区新渡口街道新渡村,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走马上任不久的“兵支书”张明轩思路清晰:“新渡村虽然落户企业多、集体经济强,但耕地少,我们正在打造‘红色氧吧’‘绿色营地’,通过开发文旅项目、盘活集体资产,让全村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滋润。”

淮阴区淮高镇刘河村的“兵支书”蒋红军,去年参加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培训班,并借此机会寻求到淮阴师范学院的帮助,在村里上马了“稻菇轮作”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摸索,刘河村的“稻菇轮作”大棚和露天基地,亩均蘑菇收益达到3万多元,每种一亩地蘑菇,还能消化15亩地的秸秆,使秸秆变废为宝。

当天的调研,足迹遍布淮阴区7个镇(街)的8个村。其间,调研组召集淮阴区的16名“兵支书”,在田间地头召开了一次特别的“诸葛亮会”,“兵支书”之间互相分享振兴乡村产业的经验做法,同时就如何补齐“短板”进行智慧碰撞。

练“真功夫”,内外兼修健筋骨

调研摸底,不仅摸清了“兵支书”在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的好做法、取得的好成绩,也了解到了他们的“急难愁盼”。来自田间地头的第一手信息,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新的一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明确了集训思路。

得益于此,3月10日上午,淮安“强兵兴业”工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揭牌,淮安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同日顺利开班。纵观此次为期10天的集训不难发现,与去年相比,淮阴区45名退役军人参加的首期学习培训,内容紧扣一个“实”字,形式彰显一个“多”字,培训课堂也更接“地气”。

此次培训,地点放在了千年古镇、农业强镇马头镇。师资力量来自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市、县(区)相关部门、乡村产业振兴先进群体。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地取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内容既有稻虾综合种养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大棚蔬菜与温室黄瓜栽培技术、花卉培育与苗木栽培技术、动物疫病防治与养殖场生物安全知识、水产养殖与疾病防治要领等多个方面,也涵盖农村法规、农产品图片拍摄与视觉营销、基层党建、党史学习教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案例分享、新型职业农民素能提升等诸多领域。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特色集训、实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今年将至少组织5期。“目的就是紧扣乡村产业振兴需求和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定位,让更多的退役军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提振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血液、新动能。”陈继业说。

闯“致富路”,学以致用显身手

今年29岁的李驰,2012年12月从部队退伍返乡,现任淮阴区淮高镇三河村党总支副书记,同时也是今年淮安首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班的“兵学员”。

培训练得真功夫,实战还看真本事。在李驰的带领下,目前,三河村已建成淮安较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总面积达50亩,一株株羊肚菌正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学习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李驰说,与传统的作物栽培不同的是,三河村的50亩、60个钢架大棚羊肚菌全部采用了自动化数控技术。

尤其让李驰高兴的是,随着气温回暖,羊肚菌进入采摘旺季,每天采摘量达300多斤,每斤市场售价70元,远销至沈阳、重庆等地。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李驰还投资45万元建起了1400平方米的直播展销平台,投资30万元建设了羊肚菌烘干房,帮助2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

此外,李驰流转土地680余亩打造的金丝皇菊、徽州菊花、芍药、桑葚等经济作物连片种植基地,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种下了“摇钱树”,村民每年将从中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150多万元。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通讯员 张传杰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