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520”, 用爱照亮小康生活
2020-12-06 12:37: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簸箕、马灯、座钟、手动理发工具、粮油票、老式手机……清江浦区理发师孙秀珍家的一件件“家庭档案”是家庭变化的记忆,也是小康之路的“时代书签”。“奔小康的路上,自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在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很充足。”孙秀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坚持为社区高龄老人和困难群众免费提供理发服务,并成立“520”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助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一推一剪”,勤劳奔上小康路

“这块荡刀布,已经用了30多年。”孙秀珍手持剃刀,在一块黑亮的荡刀布上“哧哧”地刮着。随后,她又拿起一把手动推子和一把剪刀,演示自己当年给别人理发的样子。

1988年,孙秀珍跟随丈夫来到淮安生活。丈夫在省农垦工作,她租了间门面,做起了理发师。丈夫是与钱“打交道”的会计师,并有“独特的爱好”——收藏钱币。孙秀珍家有一个玻璃箱,里面存放着1分、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等各种面值的钞票和硬币。“很长一段时间,买粮油不但要钱,还要粮油票。”孙秀珍拿出一本相册,收藏的是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购粮券和食油券。

在时代的大潮下,孙秀珍的理发生意越来越好,不光扩大了门店面积,还开了好几家分店。随着收入的提高,电风扇、录音机、彩电等家用电器也相继走进孙秀珍家。1996年,她还买了一部近万元的手机。“天线断了,我也没舍得扔。”孙秀珍笑着说,这部手机是“真贵”的记忆。

在奔小康的路上,孙秀珍和丈夫购买的最贵的商品是房子。“这是房改房,花了好几万元,在当时算得上是一大笔钱啊!”在清江浦区大治西路20号的老房子里,孙秀珍感慨地说,这就是她和丈夫、孩子温暖的家。

30年坚守,助老助残献爱心

近日,在孙秀珍家,除了她和家人外,还有一批志愿者在赶制冬衣。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裁剪、有人缝纫、有人钉扣……“我们一年生产2000多件衣服,送给200多位孤寡老人。”孙秀珍说。年近六旬的“王裁缝”王军坦言,能成为一名志愿者,都是受孙秀珍的感染。

1990年的一天,孙秀珍的理发店来了一位残疾老人,身上脏兮兮的,她一点都不嫌弃,仔细地给老人理发、清洗。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沓纸币给她,孙秀珍说什么也不肯收。“都是一分两分的,老人生活肯定很困难。”孙秀珍回忆说,老人当时特别感动,而她内心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开心。从那天开始,孙秀珍给老人、残疾人理发,一律免费。

孙秀珍的善举传开后,不少爱心人士来到她的理发店学理发,帮老人洗头、剪指甲。2011年,孙秀珍在清江浦区西安路社区成立“爱心发屋”。

为帮助更多的人,孙秀珍除了免费给老人理发外,还经常自己掏钱做公益。在她的带动下,王军等人先后加入公益队伍。依托“爱心发屋”,孙秀珍带领身边的爱心人士又成立了“520”志愿者服务队,于每月5日、20日定期开展助老助困志愿服务活动,每年5月20日集中开展一次大型活动。

据了解,“520”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注册会员近3000人,已服务群众近4万人次。

“520”接力,用爱温暖更多人

在“制衣厂”的墙上贴着几张“520”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庆祝宣城市“520”志愿者服务队成立5周年,孙秀珍与众多志愿者的合影。

“我在安徽宣城学习生活过。2013年,我和宣城同学聚会时,提议给敬老院买些礼物,并包饺子给老人吃。活动很成功,大家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后来,当地的爱心企业和人士在宣城成立了‘520’志愿者服务分队。”孙秀珍欣慰地说,宣城市“520”志愿者服务队已形成规模,每月都开展爱心服务活动。

在淮安和宣城的“520”志愿者服务队中,除了来自不同行业的“热心肠”外,还有在校读书的学生。2016年,孙秀珍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不少特殊家庭的孩子暑期无人照看,于是发起成立“520爱心辅导站”,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子女及特殊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辅导。

令孙秀珍欣慰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们还积极加入“520”志愿者服务队的其他活动。“有的学生毕业后仍然继续跟着我做公益,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成功。”孙秀珍动情地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传递爱心接力棒,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融媒体记者 刘权

通讯员 李洁 潘爱芹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