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能吃苦爱拼搏的“50后”潘文友 奋斗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2020-04-29 09:51:00  来源:淮海晚报  
1
听新闻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说的就是“50”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今年65岁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潘文友便是这样评价他们这一代人。23岁参加高考、28岁参加工作、45岁创建市一院风湿免疫专科,作为淮安学科带头人,他在漫漫医学路上勇攀高峰。2009年成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2014年当选为江苏省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他常说“奋斗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23岁挑灯夜读,只为高考“临门一跃”

1955年,潘文友出生在涟水县梁岔镇一个小村庄里,在家里排行老七。回忆小时候那段岁月,他说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我们那一代人都深有感触。”他分享了上学时的趣事,“因为我学习成绩好,会帮同学写作业,如果酬劳是山芋干的话,就非常不错了。”高中毕业后,潘文友还想继续读书的计划因“文化大革命”被暂且搁置了,后来,在涟水县涟西中学当了一名物理教师。

1978年,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潘文友兴奋不已,并积极准备着。“能有机会去读书,到大学里深造,我们都十分珍惜改变命运的机会。”潘文友说,他当时经常挑灯夜读,看复习资料。说起那一年的高考,“那真是史无前例”,十年的高中毕业生一起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那时的高校并不多,只有极少部分人能上,“我当时就想,一个考场25个考生,每个考场能考上一个就不简单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幸运地被徐州医学院医学系录取。

“其实,我当时最中意的不是学医。” 潘文友笑着说,学医是他第七个志愿,谁知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求医路。5年的大学生活中,他逐渐爱上了医学,并希望能在这个领域里深耕细作,实现自我价值。

●翻烂两千页专业书,医生也要拼“基本功”

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潘文友被分配到连云港市东辛农场医院,做一名内科医生。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再不断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即便是走上工作岗位,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在我们那个年代,学习基本都是从书本上获得。只要不上班,我就会看书,每天给自己定下学习计划。”他告诉记者,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先是复习了大学里二十多本专业课本,然后“主攻”最经典的《实用内科学》,上下册一共2000多页,他说,书上每一个字很都重要,值得他花时间好好学习研究。而日积月累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他以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如虎添翼。

1988年,潘文友调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先是在血液科开展临床工作,2000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创建风湿免疫专科。从创办之时19张床位,发展到如今60张床位,每年门诊患者超万人次。他擅长治疗长期发热性疾病、各种关节炎、关节病以及疑难杂症,该科室在淮安当地及周边城市都有一定影响力。

●只为“杂症”着迷,爱钻研一心为患者

“连续多日高烧不退,肌肉无力站不起来”“反复软瘫怎么办?”“口腔溃疡怎么治都不好”“脚趾头疼了几年,去多家医院治疗均无好转”……在临床工作中,除了那些诊断明确的病症,还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病因、对症治疗,这就是风湿免疫科的“主战场”。

“每一次遇到疑难杂症,就好像患者给我出了一道题目,我必须竭尽所能地完成好才行。” 为了及时找到患者的病因,潘文友经常加班加点,到处翻阅查找文献资料,有时半夜躺在床上还在想着患者,甚至腿摔至骨折坐着轮椅仍坚持上班,他总说:“不能让患者等着”。而每次历经辛苦找到的答案,都令他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我本身就特别喜欢研究‘杂症’,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很多疑难杂症,耽误不得,越早认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我更希望看到患者在我这里,能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高高兴兴地回家。”所以在工作时,他已养成多年的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相机或手机,遇到情况及时记录、保存资料,为日后开展临床工作积累经验。每天坚持看书做笔记,“现在笔记本摞起来有近一米高,这里记录着我从医40多年的宝贵财富。”

年近花甲的潘文友,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出一本实用专业方面的书籍,书名暂定《风湿科医生看图识病》。“我们对疾病不断探索认识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财富也是经历的沉淀,我希望能把自己从医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后人。”■融媒体记者 金义旻

标签:风湿;疑难杂症;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