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渝江 于洛
3月20日上午,洪泽区举行2020年上半年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淮安市今年农房改善项目建设大幕拉开。
加快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全面小康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淮安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将农房改善作为市委“6+1”大事、市政府“十件要事”之一,整体有序推进,全市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全年共实施农房改善项目90个,可改善3.92万户农户的住房条件;经县区自核,全市累计完成20264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19.2%。淮安市级顶层设计方案、全面调查摸底、“一户一档”建设、省级财政资金专项管理等做法在全省推广。
强化系统谋划
“忧居”变“优居”
美丽的白马湖畔,一排排灰白色的徽派别墅式建筑,掩映在金色油菜花方阵中,这里是金湖县吕良镇湖畔旺屯新型社区。社区内,黑色的柏油路平坦整洁,绿化亭台点缀,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中。村民刘成凤高兴地告诉记者:“之前的房子住53年了,有裂缝还漏雨,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宽敞明亮,环境还好,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据了解,该社区一期共建216套住房,用于安置吕良镇孙集、花园、张坝等7个村的农户,配套建成水电气管网和消防等基础功能设施。二期项目占地195亩,建房340套,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为推动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淮安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明确县区主体责任和部门具体职责,建立“党政统筹、纪监保障、条线牵头、块块落实、条块联动、顺畅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出台若干配套政策,涵盖项目审批、建设标准、资金管理、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编制完善《2019版镇村布局总体规划》《农民住房条件改善项目规划设计指导导则》,科学确定全市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点位和发展类村庄,优化完善镇村布局。实行市级联合审查,对所有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政策性兼顾技术性审查;制定月度统计监测办法,及时准确掌握工作进展;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短板漏洞,督促抓好整改落实。
聚力攻坚突破
变“难点”为“亮点”
目前,洪泽区朱坝街道田园雅居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工程队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作为首批苏北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房屋主体建设年前已经完成,现在正在抓紧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室等基本公共配套设施。
去年以来,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房改善工作“回头看”,通过全方位调研,摸清农房改善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重抓项目建设,做到源头把关,建立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市级联合审查制度;力量聚焦,建立市领导领办重点项目制度;过程管控,严把农民住房安全质量关。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集体土地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审批和招投标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审批办法》等系列文件,填补了政策空白,提供了工作规范。出台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调度省级专项资金遵循“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这一做法得到省财政厅充分肯定并在苏北其他四市推广。盱眙县创新思路,扎实做好农房改善“一户一档”工作,并以此为抓手,紧扣省定目标,狠抓体系建设、能力建设、规范建设,推动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开展。
树牢为民初心
变“筑梦”为“圆梦”
“农村变社区,小瓦房变成大别墅,生活环境也变好了,在家门口的香菇园打工,一天能有大几十块钱收入,感觉一下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前不久刚搬入涟水县成集镇条河社区的村民李兰英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排排小洋房看着就令人高兴,乡村大舞台、农民大食堂、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让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今年还将启动社区三期建设,最终实现800户集中居住的规模。”条河村党总支书记周玉俊说。
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淮安始终围绕“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怎样稳得住能致富”等谋篇布局,综合考虑老百姓的真实意愿、承受能力等各类因素,制定形式多样的搬迁安置形式,并明确补贴标准,最大限度满足村民意愿和需求。同时,强化示范引领,注重内外兼修,统筹考虑产业配套、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群众关注的问题,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打造了一批功能现代、绿色环保、治理有效、宜居宜业、具有江淮民居特色的特色样板,消除了农民群众“搬迁前”的焦虑和“回迁后”的顾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切实托起群众安居乐业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