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淮安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乡村建设集聚提升、农村文化振兴、千村善治、农民增收、精准脱贫、民生事业改善、农村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和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等十项行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持续发力。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扩大扶贫开发成果,全市累计有33.2万低收入人口、142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今年在全省率先排定低收入村548个,市县两级加大对低收入村扶持力度,其中市级财政安排6000万元扶持100个低收入村,每个村一次性补助6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营性项目。其余448个低收入村由县区补助,每个村不低于60万元。强化“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作用发挥,完善系统功能,推动系统“扩围升级”,共涉及涉农资金82.78亿元。
农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始终把保护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农房改善这个初衷本意,建立“一办五组”工作体系和市级统筹、县区负责、乡镇实施的工作机制,并纳入今年市委市政府“6+1”重大工作和“十件实事”,系统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真改善、大提升、上台阶。全市共布置620个农民群众集中居住点,今年5月全市57个农房改善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达148.4亿元,建设房屋31720套、建筑总面积482万平方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紧扣“干净整洁有序”目标,实施“三清一治一改”和夏季“百日攻坚”行动,重点培植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1万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示范带动全域开展整治。目前,全市所有村均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热潮中,共有19个镇(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率达99.7%;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2.2%,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行政村564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87.3%、96.4%和75%;行政村四级公路覆盖率超过97.7%,实现规划发展通村庄等级公路、镇村公交全覆盖;市级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示范镇覆盖率达87%。
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向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制订“三特”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和高附加值、高颜值“三特两高”产业发展壮大。已建设优质食味稻米种植基地127.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40万亩。大力推广稻虾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地方特色水产养殖比重,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77.6万亩。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629个,产值突破14亿元。实行农业重特大项目市领导、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县区负责人挂钩服务制度,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工3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94个,1-5月份新增投资额18亿元。
农村民生事业持续提升。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73个,覆盖率达到95%。与10多个省份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合作机制和异地就医协管机制,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10元,参保人员个人年度累计补偿金额提高到24万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加快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农村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并通过农业农村部数据质检汇交。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认定累计达5754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43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915个。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638个村。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新增交易5666笔,成交额10.53亿元,累计交易额79亿元。持续深化村级财务阳光监管改革,建立“财政所管理资金+第三方代理记账+农经站日常监管+纪检审计监督”的管理机制,实行账款分离、四方联管。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