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丁”原鲍集镇人大主席,是盱眙县百姓名嘴,鲍集镇的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理论宣讲志愿者,他结合实际工作,从脱贫攻坚到田园综合体建设,从基层党建到文明创建,深入村组农户进行宣讲。在盱眙有一大批这样的志愿者,承揽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有效破解了理论宣讲难问题,逐步探索找到了一条“带土味、接地气”的理论宣讲模式。
盱眙县是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为使理论宣讲走入寻常百姓家。该县成立了新思想通俗理论作为创作中心,实施了“理论文化直通车”、“红色讲坛进村居”等品牌项目,创作了乡村脱口秀《党的十九大》用盱眙人的家常话诠释家国情怀。党的十九大代表、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李银江的100个“小故事”,展示出共产党人的爱民情怀,使文明传递理论宣讲更接地气。今年大年初一,革命老区黄花塘镇30个村以民间旱船、花灯等说唱形式、宣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致富典型。
“理论宣讲能帮我们办大事。”官滩镇霍山村赵金发说:他就是听了理论政策宣讲、靠着虾稻共生走上致富路的,今年将虾稻共生的面积扩大到150亩,赵金发顺利成为脱贫光荣户。
宣讲致富门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盱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平语话家常”理论宣讲团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一个缩影。
“幸福都是奋头出来的”。盱眙县理论宣讲有感动、有鼓舞。群众说:听了宣讲后,浑身是干劲。
宣讲团志愿者丁德昶在村居宣讲中,特意植入一些本县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典型,这给了群众启发。在天泉湖镇就有村民在大棚里种植吊起来的西瓜,还有蓝莓和反季节果蔬,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对于基层来说,理论宣讲的内容“拿来就能用”,是农民十分欢迎的。
做好宣讲,关键在人才,根本在队伍。盱眙县充分利用先进群体、道德模范多,尤其是“李银江金牌党课”、淮安市百姓名嘴和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丰硕等资源优势,组建了一支层次高、范围广、素质全的宣讲队伍,同时坚持在科学选配,严格管理,真心关爱上施招用力,不断加强宣讲队伍建设,提升宣讲质效。
今年元旦第一天,鲍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平语话家常宣讲团一行9人来到召五村,走访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和退伍老军人。在吴守池家,宣讲队员拿出自备的原材料,同老人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向闻讯而来的街坊邻居宣讲党的好政策。
孙公标的女儿在淮安一所高校做教师,对镇宣讲团走入寻常百姓家非常认同。她说:“宣讲团不仅能讲课、会唱歌,还和村民拉家常聊到一块儿,这让她切身感受到宣讲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公务员、教授,而是能和老百姓扯到一块的自家人、身边人”。
盱眙县在理论宣讲中创新宣讲模式,采取了文艺与理论宣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宣讲队员编排了歌舞小戏曲、快板说唱等不同形式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让宣讲既有“党味”又有“趣味”,让学习教育变得喜闻乐见,入耳入脑。
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盱眙县理论宣讲在抓好内容创新的同时,紧盯群众关注点、民情结合点、受众共鸣点,拓展宣讲方式,创新宣讲方法,将“平语话家常”宣讲真正讲到群众的心坎上。
盱眙县理论宣讲策划制作了精制视频,陆续推出系列展播,实现了宣讲队员与宣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次性”宣讲变为“裂变式”交流,变“点对点”、“一对一”为“点对面”,时间更加机动,形式更加灵活。
盱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平语话家常”理论宣讲真正实现了由生硬灌输到乐意接受,“要我讲”到“我来讲”的转变,有益、有趣、有效,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盱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红说,盱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平语话家常理论宣讲团,坚持以旁边人讲述旁边事,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用“小话题”切入“大主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