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男子(左一)终于与家人团聚 融媒体记者 赵启瑞 摄
15年前,安徽省灵璧县人徐广俊走失,家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连他的户口都注销了;
15年后,在淮安市救助站内,徐广俊从死亡注销人口中“复活”,并终于和家人团聚。
2月23日上午,看到徐广俊虽然神志依然不太清楚,但是整个人的健康状态却很好时,从灵璧县赶来认亲的徐家人对淮安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充满了感激。
●流浪到淮安时被收留,一晃六年
在老家时,徐广俊的精神状态一直不怎么稳定,时好时坏,曾多次走丢,最后总是自己就回来了,最长的一次曾经走丢了两年,后来也是自己一个人平安回家了。2004年,36岁的徐广俊又失踪了,家人曾经四处寻找,但就是毫无踪迹,本以为过段时间就回来了,没想到杳无音信。
2013年1月24日,淮阴区王兴派出所民警在王兴镇乡政府附近发现了一名流浪男子,由于他意识不太清晰,无法说清楚身份信息,民警便将他送到市救助站,救助站将其安排到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并给其取了一个编号“151522”。
滞留期间,在救助站和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下,“151522”恢复了部分神智,但无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怎么引导,他都说不清亲人的名字和地址,只能含糊地说自己名叫徐长军(音),老家种玉米,没有其它有价值的线索。
●警民合作帮他找亲人,确认身份
尽管希望渺茫,但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放弃帮助“151522”寻找家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淮安市救助站副站长张春祥加入了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警官建立的“警民救助”微信群。马义民擅长通过信息比对的方式识别人员,帮助寻亲。张春祥将“151522”的照片发给马警官,请他帮忙识别。马警官将“151522”的信息与死亡注销人口的资料进行比对时,发现“151522”很可能是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冯庙镇的村民徐广俊。
张春祥随即与灵璧县救助站取得联系,核实确认对比信息。
2月21日上午,灵璧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回电话称,“151522”的识别信息得到了当地村干部的确认。“灵璧县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此人已经走失了十多年,家人以为他已经出意外不在人世了,就为他注销了户口”。张春祥说。
●与家人淮安再团聚,一别15年
“确认是你的舅舅吗?”
“嗯,是的,确定。”
2月23日上午,在淮安市救助站内,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赶来的徐广俊外甥王宗会看着眼前站着的这个人,坚定地点头,确认这就是自己的亲舅舅。
“2月22日,我们从村干部处得知,舅舅徐广俊并没有离开人世,一直生活在淮安市救助站。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迫不及待想要见到他。”王宗会说,“失踪前舅舅才36岁,如今一晃15年过去了,舅舅已经51岁了,但我还是能认出他。”
看到舅舅,王宗会不由得回忆起舅舅失踪前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小时候我去舅舅家里玩,他总是骑车送我回家”,想到徐广俊这些年一个人在外所受的苦时,王宗会眼泛泪花,哽咽了起来。
和王宗会一同前来接亲的还有徐广俊的大表哥和养女徐欢喜。徐欢喜拉着父亲的手,对着他喊了一声“爸爸”。神志不清的徐广俊虽然并未回应女儿的呼唤,但他的脸上分明露出了一丝微笑。“爸爸失踪时我才八岁,对爸爸的印象不深,但我还是很开心能找到他。我们都以为他出意外已经离开人世了。”徐欢喜说,他爸爸失踪的这些年,她由奶奶抚养长大。
看到亲人后,平时一句话都不说的徐广俊脸上露出了笑容,工作人员问徐广俊:“想不想回家?”已经51岁的徐广俊点点头含糊地说:“想回家。”虽然吐字并不清楚,但是家人还是从中听懂了徐广俊说的话。
●为滞留人员找亲人,用心救助
在救助站内,远道而来的徐家人为救助站带来了一面印有“大爱无疆、热心为民”字样的锦旗。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为徐家一家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重逢后的第一顿团圆饭。看到神志不清的父亲总是默默不语,徐欢喜有些心疼老父亲,一直往父亲的碗里夹菜。
张春祥告诉记者,像徐广俊这样的流浪人员,目前救助站还滞留不少,他们大多数都有智力障碍或精神残疾,无法正常交流,时间最长的已经13年了。市救助管理站一直通过多种灵活手段创新寻亲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与全国各地的救助站合作,开展寻亲甄别工作,尽最大可能帮助这些长期滞留人员寻找亲人。目前,已经有70多名长期滞留人员回归家庭。■融媒体记者 刘晓兰 干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