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淮安讯(左文东 祁正)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淮阴区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淮阴区紧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突出主攻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努力让淮阴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动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严格执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认真落实项目评审机制,严把“产业导向、亩均产出、环保水准、节能减排”关口,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开发,从源头控制各项污染物排放,把牢生态安全关口。6个新型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组织机构、体制机制,整体谋划园区建设、产业定位、项目布局,优化考核体系,守好乡村振兴的环境屏障,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按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跟着农业产业走、跟着农民集中居住点走的原则,以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提升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区域交通体系,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与乡镇布局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切实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黄河故道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危桥改造工程,提高防洪除涝抗旱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临湖灌溉区节水配套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全面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推进农村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搭建“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康居工程,抓好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点建设,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用好宅基地有偿退出、土地增减挂钩等各方面政策,有序引导农民向集中居住点集聚,经过3-5年努力,建设100个左右农民集中居住点,实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规融合,全面提升农村形态,让农民住得更舒适、更体面。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全覆盖编制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注重“通盘考虑、多规合一、彰显个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情民意,体现地域特色,努力建设有乡土味道、田园乡愁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美丽乡村。通过3-5年努力,打造省级美丽宜居乡村10个以上。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新模式,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传承乡土文脉,形成特色风貌,打造二河生态廊道和武庄、高堰等一批全省有影响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