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6月29日,本报封9版刊登了家住玫瑰苑的张桂英老人想要一台小冰箱的微心愿。稿件刊登当天,记者就接到了一位来自淮阴区的82岁老人应老爹(化名)的电话。电话里,应老爹表示,第二天一早,他就想登门,帮助张桂英完成心愿。
6月30日,按照约定,兜里揣着650元钱的应老爹从淮阴区转了两路公交车,在记者的带领下,一早便到了张桂英家。开门后,看到张桂英家里满眼尽是去世的老母亲留下来遗物,应老爹劝说张桂英尽早处理,“放在这里,睹物思人,看着更难受。”一番嘘寒问暖后,应老爹决定当天就把张桂英的冰箱买好。
可是在了解到应老爹的家庭情况后,张桂英说什么也不愿再接受应老爹的帮助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原本在市区读高中的应老爹响应国家号召,前往盱眙的农场进行生产劳动。六十年代初,应老爹在农场结婚生子,然而1966年,应老爹的儿子突然得了小儿麻痹症,在那个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儿子最终落下了残疾,如今拄着双拐生活。
“没事,我还有三千多块钱的退休金,小冰箱的钱我付得起,钱都带来了。”见张桂英不同意自己买冰箱,应老爹急着掏出了兜里的650元现金。
“一个人生活,现在母亲又走了,多孤独啊。我也过过苦日子,她这个小心愿,几百块钱,我能负担得起。”应老爹又向记者解释,希望记者能做通张桂英的工作。
面对应老爹的执意坚持,张桂英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我很感谢老爷子,但他也不宽裕,家里还有个拄着双拐生活的儿子,我要是让他给我买冰箱,就不合适了。而且我也不再需要小冰箱了,每顿少煮点,尽量不剩就行。”
短短的几十分钟见面,虽然不再实现心愿,但两位老人成了朋友,并相互留了电话,约定常联系。
记者伍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