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9日南京讯 夜幕降临,夏日的戴楼镇新塘村头又热闹起来,张开秀熟练地架起银幕,安装好设备,电影即将开始。“今天的电影是巩汉林主演的一部喜剧片《剧组的故事》”。张开秀做着最后的调试。
今天看电影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大约有40多人,忙绿了一天的人们在茶余饭后在户外看看电影散散心也是一种难得的休闲方式。电影开始,张开秀就坐在数字放映设备旁,时刻注视着机器的运行情况,保证优质安全放映。“我1978年开始放电影,现在正好是40年了”,说起放电影,张开秀小声地打开了话匣子。
“1978年在大集体年代,我就在我们金湖县的官塘公社放电影,那时候放电影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我喜欢看电影,放电影更是感到自豪,也是令人羡慕,那年我24岁”。“那时候我在公社电影队,电影队有两部设备,4个人,每两人一组在全公社各个大队轮回放映,说到收入,每月大约有30元钱的工资”。
“2001年的时候,其他放映员都转行了,我就成了光杆司令,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看电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我还是热衷于每天拉着放映设备到村里为群众放电影,这已成为我的一种乐趣,已经很难割舍了”。
“2003年老式胶片放映机逐步淘汰,智能数字放映设备下乡,我那个激动啊!省里也出台了‘三送工程’计划指标,每年每月每村放映一部电影。”
“说起放映电影的酸甜苦辣,旁人是很难懂得,只有进入这一行就知道放映电影是十分的辛苦,记得1981年的时候有一次下大雪,原本安排好要到村里放电影,没办法,我一个人用肩挑着设备,一头是放映机和银幕,一头是电影胶片和喇叭,有大约100多斤,我就挑着步行往村里赶,走一段路还需要歇会儿,虽然年轻,但10多里的路程也是挺远的,那天到村口的时候,很多的群众站在村口等着我,他们以为我不会来的,看到我也是特别的兴奋,那天的电影是在生产队约800平方米的牛房里放映的,毕竟是养着30多头牛的场所,牛房还是比较大的。那个年代用电非常紧张,有时夏天的时候突然停电也要慢慢等,到10点来电的时候继续放映,有时会到凌晨2、3点才能结束”。
“在那个时候热门的电影还要跑片,现在的人是不知道的,当年的《少林寺》、《红楼梦》等影片都是在两个地方同时上映,放两片就安排人送到另一个地方放映,非常辛苦,但当看到群众的热情,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很多影片我都看了10遍甚至更多,有时一边放映还一边当解说员,群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很着急结果究竟是什么样的,2000年前每年都要放映电影300多场,现在每年也有100多场故事片和100多场的科教片,不仅是村里放映,还有学校、敬老院等地方”。
“我今年已经64岁了,按理说退休的年龄该享福了,但农村还是很期待户外电影的,去年我儿子接了我的班,由他继续为村民放电影,我没事的时候也帮帮他的忙,我希望这个电影事业能在我手里继续延续下去”。
坐在观众中看电影的一名50岁左右的村民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看着张开秀(放映)的电影长大的,现在还在看,他挺认真、负责的”。
2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结束了,张开秀默默的一个人收着设备,收拾着一张张凳子,装上电动三轮车,往家开去,此时是晚上十点一刻。(涂芬 杨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