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22日讯 “每座警务站实行无缝对接,实现主城区全覆盖。”自去年以来,我市在主城区的交通要道、繁华地段、企业学校等重点区域建成6座警务站,映射出我市警务改革的新模式、新成果。
精干警力屯警街面
2018年是公安改革深化年、基础攻坚年和能力提升年,全市公安机关聚焦深化改革,不断加快警务提档升级。清江浦区是我市的主城区,也是全市公安改革的县级试点区。去年以来,清江浦公安分局以创新警务站建设为依托,整合警力资源,前移巡处警务,全面打造“点、线、面”互为交织的网格化、棋盘式巡处新格局,取得显著成效。
警务站是清江浦公安分局的副科级直属单位,民警全部是从全区公安机关抽调的年轻精干警力,确保强大的战斗力。目前,主城区已经建成6座警务站,每座警务站配备14-16名民警、28-32名辅警,划分为24个治安网格。白天时,每个治安网格有1组警车、2辆警用摩托车、2辆冲锋车。深夜时,则会根据治安情况投放相应警力。
24小时见警群众放心
警务站实现24小时见警率,同时,着装巡逻,显性用警,群众看在眼里,心里就更踏实了。
“警务站的设立,就是要改变以往基层机关化的倾向,通过机构重组、精简机关,把大部分警力推向街头路面。”清江浦公安分局局长张波介绍,有别于派出所的千头万绪,警务站的职责就是接处警和巡逻防范,实行网格化区域巡防包干和巡逻处警一体化运作。通过创建警务站整合警力,实战警力比之前增加了32.6%。警务站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规格建设,统一外观式样,统一警用标识,统一警用装备,高清探头24小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控。截至目前,警务站已处理各类警情6000余起,服务群众600余人次。
“特别是晚上下班,远远就看到警务站的警灯在闪烁,很放心。”经常值夜班的卢女士说。
接警处警高效有力
警务站屯警路面的优势,直接提高了紧急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当出现重大警情时,各警务站巡逻力量呼应相接,处置变得更加精准有力。
今年2月27日,在浦东花园西门口,一名精神病人持刀在路边乱舞,随时有伤人危险。接指令后,在附近巡逻的淮中警务站民警第一时间到场处置。
“我上班大部分的时间几乎都在街面,街头就是工作岗,警车就是办公室。”万达警务站的民警李闯说。按照警务站的工作职能,站里除留有少量值守人员开展视频巡查和接受群众报警咨询外,其余大部分警力推向街头路面。根据不同时段网格发案规律特点,通过步巡和车巡相结合的方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动态巡逻防控,巡逻延伸至街、巷、次干道路,高峰时期向公交车站倾斜,节假日则重点倾向街面商铺、人员密集区域。
“警务站运行后,路面盗抢警情同比下降了20%,这是对警务站模式最好的肯定。”张波说。
一支巡逻队就是一个动态处警队
警务站民警最主要职责就是巡逻接处警,与以往从派出所出警相比,接处警时间缩短1/3。
今年除夕下午,在市区的红卫桥上,一名男子纵身跳入刺骨的河水中轻生。几乎是在同时,一辆警车呼啸而至,从车上跳下的民警毫不犹豫地冲入河中,奋力将轻生男子救起。救人民警叫薛翔尹,是西园警务站的一名“90后”,事发时他刚好就在附近巡逻。他告诉记者,男子能够及时得救,更多的得益于警务站的最大特点——接处警快。
主城区6个警务站划分为24个巡区,巡区内所有巡逻民警处于24小时接处警待命状态,每一支巡逻队就是一个动态处警队。指挥平台一旦接到群众电话,按照就近原则,一律派送至离事发地最近的巡逻民警。
“现在,每天都要在指定接警区内24小时不间断巡逻,有警出警,无警巡逻。”淮中警务站的民警陈飞告诉记者。
一个点带动一条线的警务改革
警务站建成后,实行网格化区域巡防包干和巡逻处警一体化运作,全面剥离派出所110接处警、巡逻防范任务,把派出所从繁重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强主业,进而让专业警种力量也可以抽出精力,专注于棘手案件的办理。
“这样改革的最大好处就是,部门的职能更加清晰和专业了,警务站专职接处警,派出所和业务大队能更集中精力办案,警务效率自然就上来了。”张波介绍,刑事案件破案率较改革前上升了11.5%。
为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公安部门为这一运行模式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推行“指挥派单,部门履职”联动机制,抓住接警、处警、所站联动三个关键环节,实行“警务站无条件出警、派出所无条件接收”原则,同时强化勤务督导考核,严防所站相互推诿扯皮,确保新型警务模式高效运转。■记者杨尚 通讯员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