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写华年——记首届“淮安工匠”、市农科院研究员袁彩勇
2018-04-24 09: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讯 22年,他甘于寂寞,年均待在试验田里的时间超过6个月。作为主要完成人,他参与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项目,先后夺得过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2年,他脚踩泥土,从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一名毕业生,成长为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评审组专家,并受聘担任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兼职教授,被授予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五一劳动奖章”、“优育农富民园丁”、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他就是市农科院研究员袁彩勇,首届“淮安工匠”称号获得者。

  水稻育种,他是“行家里手”

  与泥土打交道,袁彩勇很享受。用他的话说,自己虽然不是农民,却得以在试验田里,一年四季做伴泥土的芳香。在他看来,水稻育种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一丝不苟的试验实践。22年来,正是这股子一丝不苟的倔劲,把他锻造成了水稻育种领域的“行家里手”。

  在江苏,袁彩勇是中粳超级稻育种途径及模式的创始人。实践中,他通过利用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原理,凭借多年水稻育种经验和生产实际,成功选育出淮稻系列水稻新品种。其中,“淮稻9号”“淮稻11号”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并分别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迟熟中粳、江苏省第一个中熟中粳国家级“超级稻”品种。去年,他育成的国家审定品种“淮稻20号”,荣获江苏省农科院“十大科技进展奖”。

  水稻育种,袁彩勇有绝招;选育方法,袁彩勇同样有妙计。实践探索中,他将优优选配、低世代外观搓查与高世代食味品尝相结合,自主育成了国标一级优质稻米新品种2个、国标二级优质稻米品种2个、国标三级优质稻米品种10个。其中,“淮稻8号”是江苏省第一个自主育成的理化指标达国标一级优质米品种。

  如今,他培育的“淮香粳15号”、“淮稻18号”、“淮稻5号”已经成为“淮安大米”品牌的主体品种。截至目前,袁彩勇累计承担国家、省级水稻育种科研项目30多项,成功研究并育成淮稻系列水稻新品种19个。

  课题攻关,他是“团队灵魂”

  农民种稻,最怕稻生病。进入2000年后,水稻条纹叶枯病成为制约粮食产量的一大“顽疾”。对此,袁彩勇与课题攻关小组“战友”一道,持续开展课题攻关,育成的首批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安全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课题攻关,袁彩勇被誉为“团队灵魂”。目前,袁彩勇领衔的课题组共有研究人员8名,除2人为本科学历外,其余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袁彩勇带领下,该团队中已有3人被评为淮安市“533人才工程”拔尖人才,1人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近年来,这支由袁彩勇带领的课题组,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研为农业生产服务”理念,在水稻育种的途径与方法上不断创新。其研究建立的江苏省中粳超级稻育种途径及模式,不仅对我国水稻高产、超高产育种有一定指导意义,自主育成的超级稻品种的应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并因此夺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打擂,他是“常胜将军”

  在水稻育种征程中,袁彩勇是名副其实的践行者。22年间,他累计申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5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9项,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并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江苏省稻麦品种志》。他培育的淮稻系列品种,成为目前推广面积居江苏之首、全国第四的粳稻品种,总推广面积达800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突破70亿元。

  丰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成就了一个水稻育种的“常胜将军”。除上述获奖成果外,成果擂台上袁彩勇可谓捷报频传。比如,他完成的“淮稻5号及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果,荣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超级新品种淮稻9号的选育与应用”先后夺得淮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淮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超级稻新品种淮稻9号及高产优质多抗中粳稻淮稻7号推广”荣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不久,袁彩勇再次收获成功的喜悦。他培育的“淮香粳15号”在首届江苏好品种评选中荣获粳稻优质米品尝评比金奖,“淮稻18号”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优秀奖。(杜勇清 杨晶晶 傅民)

标签:
责编:顾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