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日讯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淮安市“广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红窑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渗透红色文化元素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红色红窑德育课程基地建设,大力营造红色文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育人新路径。
学校确立“保护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后人,提升道德素养”的课程理念,以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优化红色教育情境。以历史、语文、政治学科教学为重点,积极渗透红色教育,实现红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学科渗透基础上积极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先后完建红色诗词墙、红色文化广场及红色文化展馆,形成了以校内“红色文化广场和展馆”为主题,以校园雕塑、“三风一训”牌示、名人名言警示录、宣传橱窗等为补充的红色文化为特征的校园环境。
学校以“红色德育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让有趣学习和活动教育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增强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德育活动坚持为学生创设实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精神,从而内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学校配备了多台四维一体机和平板电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提供网络互动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红窑展馆”,活动突出了互动色彩,让学生互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爱国爱党意识,让红色文化展馆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快乐之所。把红窑烈士陵园、红窑乡土文化展馆、涟水战役纪念馆、涟水抗日第一枪旧址、周恩来纪念馆、“高杨战役"旧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师生到各基地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面的联系,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拓宽活动渠道,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把学校红色德育工作融于社会大环境中开展,搭建双向互动的活动平台,打造了广阔的德育空间,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校制订了《红窑实验学校德育活动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实施国家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和性格心理素质等教育,全面完成德育任务。利用涟水和红窑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教育的补充与拓展,开发了《红窑红色记忆》、《神奇灵秀,魅力安东》、《可爱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
按照“红色课程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教育科研研究实验在基地”的总体思路,学校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接受校内外专家的指导及红色教育培训,积极为红色教育的教师提供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借鉴各地红色教育的宝贵经验,内化为本校红色教育发展的动力。积极开展红色教育课题研究,申报了县“十三五”规划课题《红色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德育课程基地建设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全面加强学生对红色教育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形成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心情愉悦、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课程基地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的发展选择,为他们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红色教育,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供发展平台。红色教育也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学校长期以来不断拓展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红色教育,教学渗透红色教育,管理体现红色教育,研究性学习中突出红色教育的“立体型红色教育”模式,红色文化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流和标识。
通过一年多的组织实施,红色红窑德育课程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9月18日顺利通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心组织的中期评估,2018年1月,高质量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评估验收。“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德育课程基地存在的薄弱点,特别是红色文化与课程渗透融合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基地建设,全面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红窑实验学校校长肖春雷如是说。■黄珩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