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渐行渐近 拥堵如何渐行渐远
中国江苏网讯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淮安全市小型客车保有量为389825辆,2017年这一数字增至455956辆。夏晶晶认为,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改变是两面性的。
一方面,对于国家和地方来说,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也提供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个人来说,汽车从出行舒适度、丰富生活娱乐等方面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很多人带来驾驶乐趣。同时,汽车对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生活和休闲方式,乃至城市布局和商业模式等都会有所影响,夏晶晶说:“在步行、自行车等传统交通方式占主流的时代,淮安城市中心在东西大街以及花街一带,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这些地方逐渐受到交通限制,而另一些适应汽车出行的地段则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汽车消费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汽车是耗油大户,有节约能源的问题;汽车的行驶会引起空气污染,存在环保问题;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了汽车与道路资源之间的问题,导致道路拥堵,通行难和停车难。
相关研究认为,一个国家一般在拥有汽车的家庭达到10%—20%时开始进入汽车社会。“但是,是否进入汽车社会不能仅从数量上来衡量。”夏晶晶说,成熟的汽车社会不仅汽车的普及率高,还要有完善的交通设施,如道路和管理系统、道路救援系统、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系统,完备的道路交通法规以及相当程度的汽车文化,较高的汽车文明,“从这些方面看,我们距离真正的汽车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汽车时代是把“双刃剑”
●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
“坦率地说,不管是相关部门还是个人,对汽车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治理汽车数量膨胀引起的交通、能源及环境等问题,多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性质的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夏晶晶说。在交通拥堵方面,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赶不上汽车数量增长的需要,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资源与通行需求矛盾凸显;规划的提前量不足;城市及道路布局存在不合理性;公共交通网络欠发达;智能化设备投入不足,很多路段仍然靠人为管理等问题都有待长期改善。
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在汽车消费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攀比心理;其次,交通意识和交通道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人都是交通参与者,尤其汽车拥有者的法治观念、规则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都不可或缺。”夏晶晶说,在道路上,社会公德往往体现得更加深刻,不管是驾驶员还是行人,法律与规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良好的交通秩序还要靠大家自觉的尊重和礼让。“除了违反交通规则、注意力不集中、疲劳驾驶等因素,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挤’和‘抢’,也是导致交通事故和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
另外,虽然驾考越来越严格,难度不断升级,但驾驶培训仍是以应试技术为主,而刚上路的驾驶员往往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夏晶晶提倡,新驾驶员在提高驾驶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交通规则与交通道德的学习。另外,情绪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驾驶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建议驾驶者了解一些交通安全心理学的内容,在开车时保持平稳的情绪。耐心而有序的交通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交通效率。
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道路拥堵的感受也越来越明显。昨天,本报刊登了一些市民作为交通参与者的一些避堵方法和出行建议,引发了更多市民的共鸣和讨论。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夏晶晶非常赞同这些市民思考问题的角度,他说:“随着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我们需要从‘汽车社会’的角度来全面反思交通发展和交通文明,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必要准备。”
■淮海晚报记者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