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淮安 > 关注淮安 > 正文

0

76岁“尽孝女婿”独自服侍百岁岳母

来源:   2017-10-11 09:37:00

  孙女敬的“寿”

  ◎一沓荣誉和一份感恩

  中国江苏网10月11日讯 王学保十多年如一日独自赡养岳母的事迹在社区传开了,这几年,他被长西街道河堤路社区、引河社区评为“社区之星”“敬老孝亲之星”。手里拿着一沓红本本的王学保憨憨地说,“养老人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哪有什么功劳啊!”

  “他够,他真的够孝星标准的,很不容易啊!”在社区,人们谈及王学保的事迹,都由衷地点赞。社区老人赵怀元说,王学保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推卸责任,没有因为妻子过世就把岳母推向社会。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老的送到敬老院。”王学保说,这样做等于给社会增加负担。从情感上来说,他从内心深处把岳母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毕竟一同生活了40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上午出去,如果11点还不到家,她肯定会挪到门口等。”王学保说,现在每天都过得很规律,一日三餐吃得也准时,老人家即便不看钟表,望着太阳就能估出时间。母子般的依恋左邻右舍的人都知道,如果老太太靠在门口对外望,那一定是在等女婿回家。

  103岁的沈杨氏现在还坚持自己洗衣服,这让王学保有些难为情。“她来的时候才60多岁,忙惯了。”回忆过去,王学保更多的是心存感恩。当年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他们夫妻俩都在淮阴大众塑料厂上班,工作特别忙,好在有个老人在后方帮衬着他们,才让他在拼搏的年纪挣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文明职工家庭”等十多项荣誉。王学保说,或许这些算不得什么,但对他来说是宝贵的,在这宝贵的人生财富里,也有岳母的一份功劳和辛苦,这一点,他永远不会忘。

  ◎大病一场幸运闯关

  走进温暖的小院时,老人家先是朝着眼前的陌生人笑了笑,随即起身让座、问候,一股暖流和敬佩之情瞬间涌上记者的心头。

  沈杨氏是1976年从淮阴区乡下来的,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40年。院子不大却很明亮,去年专门出了新,加盖了玻璃顶子,“寒天不怕了,坐这里不用空调的。”王学保说。

  院里悬挂着两面国旗,这是国庆节前王学保特意买回家的,一为庆祝国庆,二因红色象征吉祥和喜庆,很合老岳母的心意。院子里长势喜人的仙人球、芦荟是王学保亲手栽植的,他觉得一抹绿色带来一抹生机,会让守在家里的岳母感到舒心。

  谈及百岁老人给记者起身让座的事,王学保笑开了。他说老人家就是这样,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从门前路过,她都会喊“坐一会,到家里喝口茶”,这一点左邻右舍的人都知道,也都夸老人家好。“你在这隋苑小区问,人可能不知道我,但知道我家有位百岁老人的人真不少。”王学保乐呵呵地介绍着。

  在小院,沈杨氏也曾经历过人生的巨大伤痛。2006年,王学保的妻子突患脑出血,3个月后离开了人世。女儿先自己而去给沈杨氏极大的打击,老人大病了一场。

  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让王学保难以相信:医生说老人家患了乳腺癌。九十多岁,身患癌症,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手术之后化疗还是不化疗?一系列的问题都等着王学保拿主意。“我很慎重的,经过和她娘家侄子商量,最后还是决定先做手术。”王学保说,当时切下来一个不小的瘤,“老人家真是福大,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谈及这点,王学保满脸欣慰。

  沈杨氏生于1915年,年轻时在淮阴区棉花庄镇务农。老人有两个女儿,王学保的妻子是她的大女儿。大女儿去世后,老人更加想念小女儿,但这两三年来,小女儿也不来看望她了,老人想起来的时候就问王学保。王学保每次只是淡淡地说:“人家岁数也大了,家里忙着呢!”其实,小女儿三年前就去世了。为了老人家的身体,王学保觉得撒这个谎很心安。

  年过百岁的沈杨氏虽然话不多,但时常念叨自己的亲人:四姨娘住在哪里,小姨娘身体好不好,小舅舅呢……去年,岳母屡屡跟王学保提及小姨娘,他下了个狠劲,用电动三轮车把岳母背到淮阴区翔宇北道尽头的一个村子里。“吃过中饭去的,背了一个多小时。”王学保说,跑一趟电动车都没电了。

  “想想那次觉得有点后怕,冒险了,不过老人家的心愿总算满足了。”王学保告诉记者,尊重老人就得最大限度地顺着老人的意思来。说到这点,王学保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大胆点个赞。“岳母姊妹七个,家家有老人过生日,我都得到场替岳母把礼送到。”王学保说,每次出礼前他都把岳母的午饭准备好了才出门。从老人的表情中,王学保感觉到了老人家的开心和满意。

  ◎一个谎言和一次冒险

  王学保家三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整洁有序,客厅墙壁上悬挂的祝寿图上,一个大大的“寿”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她过百岁生日的时候,我孙女敬的。”王学保说,上大四的孙女学的是艺术专业。在老太百岁寿辰时,孙女写了这幅字,表达她的敬意。

  采访期间,记者留意到沈杨氏的卧房里摆放着两张床这一细节,原来,这另一张小床正是王学保孙女睡的。“这孩子从三四岁就跟我们住,上大学之前一直跟老太睡一个房间。”王学保说,孩子很孝顺老太,放假回家知道跟老太亲,给老太带吃的。

  沈杨氏的卧房里有两扇大衣橱,王学保打开其中一个橱门让记者看,“你望,都是她的衣服,光棉袄估计就有十几件。”王学保说,岳母随他生活吃穿不愁,光是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每次回家就会给外婆买不少穿的、用的。说起在上海工作的女儿,王学保觉得丫头也很孝顺,她每个星期都打一次电话回家,问生活和身体,尤其关注外婆的身体状况。

  王学保的儿子、儿媳妇在市区工作,平常回家的次数多一些,尤其是冬天,儿媳妇会定期回家带外婆去洗澡。王学保觉得,闺女、儿子、儿媳妇都是有事情忙的人,能尽到心他就很满足了。

  ◎祝寿图和满柜子棉袄

  淮安市民政局、淮海晚报社联合推出

  你女儿在的时候什么样,以后还是什么样”,妻子去世11年来,王学保以实际行动兑现着11年前对岳母沈杨氏许下的诺言。孝顺女婿王学保的事迹传出王家小院,感动着左邻右舍的人们,他也成为社区宣传敬老孝亲的模范人物。

  8日上午9点,阳光洒进清江浦区河堤路社区隋苑小区王学保家的院子里,103岁的沈杨氏安详地坐在院中的椅子上,享受着阳光和温暖。“你找哪个?”76岁的王学保扯着嗓门回答道:“他是给你照相的。”沈杨氏随即笑开了嘴,因为老人家最爱照相。百岁老人的发问,古稀女婿的作答,虽是生活中最寻常的对话,却透露出王学保孝顺岳母的点滴。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