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救助站大爱助受困者踏上回家路
中国江苏网9月11日淮安讯 近日,一位大男孩双手抱拳,泪流满面地感激金湖县救助管理站的同志,然后扑进妈妈的怀抱。男孩的爸爸连忙向救助站的同志一遍又一遍地表示感谢,询问需要多少钱。金湖来的同志一再表示“无偿的”,男孩的父母及其其他亲戚们均表示“难以置信”。这是金湖救助站工作同志们遇到的又一个感人场面。
网络寻亲找归途
今年7月,一位充满活力的东北大姐陈晓岚走上金湖县救助管理站站长以后,学习网络、运用网络,成为救助站的基本功。网络的合理运用,大大提高了被救助人员寻家的效率。
2015年11月30日黎城镇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该县城三禾国际酒店附近有一疑似智障大男孩在徘徊。当地派出所随即将该男孩送往金湖县救助站,因男孩只能表述“饿”、“嗯”两字,救助站只得把男孩请往淮安市新安医院治疗。医院在治疗中测定,该大男孩20多岁,智商不及5岁小孩,且有癫痫不定期发作,在医院治疗至上月底,金湖县救助站为该男孩花费11万元。
今年8月陈晓岚站长要求,把滞留在救助站的不明身份人员全部上网,尽快帮助其找到亲人。今日头条、微信群、江苏救助QQ群、百度寻亲网等成为救助站寻亲的希望。不负所望,救助站的电话响声频繁了,大男孩的情况发到网上后2天,即有来电希望进一步了解“大男孩”情况。后经进一步联系,来电声称“大男孩”可能是他的侄子,并称大男孩于2015年11月28日在洪泽县朱坝镇家中走散,家人一直在寻找。期间不少骗子来电联系,声称大男孩在某处,需要先给付生活费、交通费、好处费。如今,救助站收留并治疗大男孩近2年,一分钱不要,让大男孩的亲友感激不已。陈晓岚谦逊地说,这归功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便捷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上月19日,吕良镇花园村村民冯某发现家门口有一小伙子在躲雨,给他饭吃。与其交流,发现小伙子似乎智障,冯某上报当地派出所。后来得知,小伙子幼时误食过鼠药,致大脑损伤。金湖救助站当天将情况在网上发布,没过几天,淮安区范集镇的一个村长来了电话,经进一步沟通确认,20多岁的小伙子在金湖救助站的帮助下,在淮安区救助站与家人团聚了。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大大缩短了流浪人员滞留在救助站的时间。
大爱无边找途归
帮助迷途的人儿找归途,是救助站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更难的是迷途的人儿有家难回。上月泰兴救助站来电,希望接回金湖一男子王某。原来,金湖籍男子王某早年在金南镇有一手制造电缆的技术活,后来被聘用到泰兴盛大电缆厂工作,因厂长经营不善致工厂负债累累,工人工资多年未发。在厂长失踪的情况下,王某与其他工人驻厂讨薪,期间,王某突发脑梗。工友将其送至泰兴医院救治,由于无人为其支付住院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等相关费用,被泰兴救助站救助。在查明救助人员户籍后,与我县救助站取得联系,协调将其送回金湖家中。
金湖救助站联系了王某的儿子、现妻,均不愿接受王某。这可为难救助站了。金湖救助站一方面展开分工,召开救助联席会议,分解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摸实各方面关系,固定证据,联系有关村居人民调解员上门耐心做亲情工作和普法工作。陈晓岚的办公桌上多了几本书,《心理学》、《社会学》、《民法》、《逻辑学》等成为救助站同志们开始系统学习的课程。不愿意接纳,既有历史感情的因素,更包含现实的利益。陈晓岚认为,改变不愿接受亲人的尴尬现状,单纯依靠法律、依靠行政手段施压,只能解决形式上接收问题;只有从道德、良心,唤起亲情方面沟通,才能用爱帮助救助对象真正找到家。
信念执着营暖途
2016年10月8日前锋镇一饭店旁,上身穿绿色棉军大衣、下身着灰黑色裤子的50岁左右的男子,看似饱经沧桑的老者在窥视。经市民报警,当地派出所送其到金湖救助站,后安排在淮安新安医院救治。老人不会讲话,但只能书写“云南”、“于天民”、“舍陈中学”等几个字词,不记得自己的姓名、身世,至今一直滞留在新安医院。
不是所有的人员,都能借助网络找到自己的家或亲人。金湖救助站工作人员本着执着的信念、无边的爱,努力帮助救助对象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即使暂时找不到家的,就努力帮助营造一个温暖的“回家之路”。面对一天又一天还没有找到家人的救助对象,陈晓岚瘦了,救助站的同志们憔悴了。
陈晓岚说,面对救助对象那无助的眼神,内心中就有宏大声音:尽快帮助其找到家人;当他们找到家人,那手舞足蹈的快乐神情、激动不已,又给自己成就感。救助对象是社会的最底层群众,为防止坏人利用,必须尽快给予更好的家庭关怀,研究各类人的心理,学习破案,寻找线索、固定证据,认定关系,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升了,才能把社会的温暖放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到实处,用大爱筑起坚实的救助墙,为金湖五县建设之一“富足安乐首善县”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加风)